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枕花前簟欲流,
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
隔水山供宛转愁。
白话文翻译:
在花前的凉席上,午后的倦意渐渐袭来;
阳光催促着红色的影子,慢慢攀上了窗帘的钩子。
看见窗外的小鸟叫唤,唤醒了悠扬的梦;
隔着水面,山影依旧,带来缠绵的愁绪。
注释:
- 午枕:指午睡时的枕头。
- 簟:指竹席或草席。
- 欲流:想要流动,形容倦意。
- 日催:阳光的催促。
- 红影:指花和阳光形成的影子。
- 帘钩:窗帘的挂钩。
- 窥人:看到人。
- 鸟唤:小鸟的叫声。
- 悠扬梦:美好而悠长的梦境。
- 隔水山:隔着水面看到的山影。
- 宛转愁:缠绵而又曲折的愁绪。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通过“鸟唤”与“山供”的意象,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相互映照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晚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上,他推崇“古文运动”,提倡简练而有力的文风。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创作,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反映出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疲惫与内心的情感矛盾。
诗歌鉴赏:
《午枕》是一首典型的王安石风格的诗作,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诗中描绘的场景清新而宁静,午后的阳光洒在窗帘上,映射出红色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慵懒而安逸的氛围。诗人通过“午枕”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倦怠和放松的心情,这种状态使他得以沉浸在梦境之中。
而“窥人鸟唤悠扬梦”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对人心的影响,鸟鸣声唤醒了他内心的柔情和思绪。最后一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以水和山作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在宁静中流露出的深深愁绪,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情感更加丰富。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体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和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枕花前簟欲流:午后的倦意在花前的凉席上渐渐流淌,体现了诗人对宁静午后的享受。
- 日催红影上帘钩:阳光催促着红色的影子向上攀爬,像是在描绘时间的推移,与身处的安逸形成对比。
- 窥人鸟唤悠扬梦:小鸟的叫声透过窗户,唤醒了梦境,表现出自然的声音对人心的影响。
- 隔水山供宛转愁:远山隔水而望,给人带来一种缠绵的愁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催红影”,通过阳光的比喻表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鸟的叫声像是在唤醒人,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午后的宁静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愁苦,表现出一种安静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意象分析:
- 午枕:象征着疲惫与放松。
- 花:代表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红影: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鸟:自由与生命的呼唤。
- 水与山:象征距离与思念,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午枕”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午睡时的枕头
- C. 一种饮品
-
“日催红影上帘钩”中,阳光的作用是什么?
- A. 让人困倦
- B. 代表时间流逝
- C. 使人快乐
-
“隔水山供宛转愁”中的“宛转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复杂的愁绪
- C. 轻松的心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午枕》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但王安石的诗更注重内心感受的细腻描摹,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壮阔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分别体现了宋代与唐代诗歌的不同特征。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