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时间: 2024-12-29 16:5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白话文翻译:
燕子轻盈地飞舞,黄莺娇嫩而柔弱,分明又像在华胥的梦中相会。
漫漫长夜,怎能知晓那薄情的心意?春天刚一开始就已被相思所染。
分别之后的书信,离别时的针线,离魂暗自追随远方的郎君。
淮南的皓月照耀着千山,冥冥之中归去却无人关心。
注释:
- 燕燕:指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
- 莺莺:指黄莺,形容柔美、娇弱的女子。
- 华胥:传说中的美好梦境,象征美好而虚幻的爱情。
- 薄情:指情意淡薄。
- 相思:对远方恋人的思念。
- 离魂:离开身体的灵魂,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 淮南:地名,指淮河以南的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诗人。他以词而著称,风格婉约,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丁未年(1207年),正值新年之际,诗人身处金陵(今南京),因梦而作,表现了他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通过对燕子、黄莺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轻盈与美好,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情感却逐渐转向对离别的伤感。开头两句用燕与莺的轻盈与娇软,勾勒出春天的生机与温柔,似乎在暗示着心中那份柔情。而“夜长争得薄情知”则是一种对情感的无奈与迷茫,尽管夜长,心中却难以捉摸那份薄情的真意。
接下来的“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则将离愁别绪具象化,书信与针线象征着思念的延续与情感的缝合。最后两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更是将孤独与冷清推向极致,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对远方恋人的无尽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描绘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生机,燕子与黄莺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美好。
- 分明又向华胥见:暗示梦中相聚,华胥是梦境的象征,表现了理想化的爱情。
- 夜长争得薄情知?:在漫长的夜晚,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 春初早被相思染:春天的来临却感到愁苦,暗指思念的情感早已在心中扎根。
-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分别后书信与缝制的针线象征着情感的纽带。
- 离魂暗逐郎行远:思念的灵魂悄然追随远方的爱人。
- 淮南皓月冷千山:描绘冷清的夜景,皓月照耀无尽的山脉,增强孤独感。
- 冥冥归去无人管:归去的路途无尽,且无人关心,表现了孤独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的燕莺比喻美好的爱情。
- 拟人:情感如同灵魂般追随,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如“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孤寂,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现实的无情。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自由与春天的希望。
- 黄莺:象征柔美与爱情的娇嫩。
- 华胥:理想的爱情,梦中的相会。
- 皓月: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深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燕燕”指的是什么?
- A. 燕子
- B. 鸟
- C. 花
- “华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理想爱情
- B. 现实
- C. 失落
-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但更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哀愁。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了豪情与壮志,情感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论文与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