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三年同深之学士子开侍郎在初考今复承乏有怀旧游因作此诗并幕次唱酬二章寄呈深之学士子开侍郎 其一》

时间: 2025-01-14 05:43:35

集英今日事,全似戊辰春。

文彩窥多士,游从忆故人。

抗旌浮海角,舣棹即河漘。

试作诗相寄,诗成更损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集英今日事,全似戊辰春。
文彩窥多士,游从忆故人。
抗旌浮海角,舣棹即河漘。
试作诗相寄,诗成更损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游乐的怀念,结合时事,感慨万千。
“今天的集英活动,和戊辰年时的春天一样热闹。”
“文采斐然的士子们,勾起了我对旧友的思念。”
“我们在海角高扬旗帜,停船在河边,回忆往昔。”
“我试着写首诗寄给你,诗成了却更让我感到忧伤。”

注释

  • 集英:指集英殿,是古代考生或文人聚集的地方。
  • 戊辰春:指的是农历戊辰年(如公元1048年),春天时的情景。
  • 文彩:指文采、才华,暗指众多有才之士。
  • 游从:游玩交游,即与朋友游玩时的情景。
  • 抗旌:高举旌旗,表示一种气势或壮志。
  • 舣棹:停船划桨,指在水边停留。
  • 损神:伤神、忧伤,诗成后感到心情低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汝砺(约1040年-约1100年),字子开,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文,尤其在古诗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在作者与友人深之学士子开侍郎重聚之际,因怀念昔日游乐时光而作。诗中提到的“戊辰春”可能指的是作者曾经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春日,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对旧友的思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时事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集英今日事,全似戊辰春”将当下的聚会与往昔的春日活动相对比,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作者以“文彩窥多士”描绘了聚会的喧闹与众多才子云集的场面,这种景象让他不禁想起了过去的朋友,情感由此更显深沉。

下联“抗旌浮海角,舣棹即河漘”则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场景,象征着理想和追求。最后两句“试作诗相寄,诗成更损神”则是对诗词创作的自我反思,表现出作者在创作后的失落与忧伤,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过去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映衬等手法,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和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集英今日事,全似戊辰春

    • 描述当下的聚会(集英)的热闹场面,与往昔(戊辰春)相互映衬,暗含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 文彩窥多士,游从忆故人

    • “文彩”指才华横溢的士子,聚会中才子辈出,引发对旧友的思念。
  3. 抗旌浮海角,舣棹即河漘

    • 描绘了高扬旗帜、停船游玩的场景,表达一种自由与壮志的情怀。
  4. 试作诗相寄,诗成更损神

    • 虽然写诗寄情,但诗成后却感到心神俱损,反映出内心的失落与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抗旌浮海角,舣棹即河漘”,形成均衡的结构。
  • 比喻:将往昔与今日的对比,利用时间的流逝表达情感。
  • 意象:运用“海角”、“河漘”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通过对比,诗人不仅表现了对旧日欢愉的怀念,也传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集英:象征着才华与希望,代表了文人们的聚集。
  • 戊辰春:指代美好的过去,充满生机的春天。
  • 抗旌: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 河漘:河流的安静与恬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戊辰春”是指哪个季节?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2. “试作诗相寄,诗成更损神”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平静

  3. 本诗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爱情
    B. 怀旧
    C. 愤懑
    D.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的怀念。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对亲友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彭汝砺 vs. 陆游: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彭汝砺通过友人聚会的场景传达思念,而陆游则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均体现出宋代文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