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山》

时间: 2025-01-19 13:57:18

策杖上崇冈,荒草没游屐。

一鸟度寒色,远引入空碧。

莓苔护寺门,古树卧石脊。

幽僻阴森多,俯仰咽清魄。

飘飘衣带间,但觉云气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摄山
陈逢衡〔清代〕

策杖上崇冈,荒草没游屐。
一鸟度寒色,远引入空碧。
莓苔护寺门,古树卧石脊。
幽僻阴森多,俯仰咽清魄。
飘飘衣带间,但觉云气白。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山冈上,我手持拐杖,脚下的游屐被荒草淹没。\
一只鸟飞过寒冷的色彩,远远引我走入空旷的碧蓝之中。\
苔藓环绕着寺庙的门口,古树横卧在石脊之上。\
幽静的地方阴暗而多,我仰头俯首间,似乎要吞咽那清幽的灵气。\
在飘逸的衣带之间,只觉得云气是那么的洁白。

注释:

  • 策杖:手持的拐杖,表明行走的艰辛与稳重。
  • 崇冈:高大的山冈。
  • 游屐:指轻便的鞋,游玩时穿的。
  • 寒色:冷色调,指寒冷的景象。
  • 莓苔:苔藓,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植物。
  • 古树:古老的树木,象征自然的长久与岁月的流逝。
  • :吞咽,这里比喻吸取。
  • 清魄:清灵的气息,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逢衡,清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语言优美。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孤独的哲思。

创作背景:

《游摄山》写于陈逢衡游览摄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内心的思考。诗中展现的幽静、清丽的山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摄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整首诗透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诗的开头以“策杖上崇冈”展现了作者的游览场景,手持拐杖显得悠然自得,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接着“荒草没游屐”,荒草丛生,似乎暗示了自然的原始和人类的渺小。

“一鸟度寒色”一句中,一只鸟飞过,带着寒冷的色彩,象征着自然的孤寂与凄凉,然而又“远引入空碧”,引导着读者走入一片空旷的蓝天,展现自然的辽阔和深远。接下来的“莓苔护寺门,古树卧石脊”描绘了寺庙的宁静与古老,苔藓和古树的意象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包容。

整首诗在氛围上营造了一个幽深、阴森的环境,但透过“飘飘衣带间,但觉云气白”,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作者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灵魂的升华与自由,表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策杖上崇冈:使用拐杖攀登最高的山冈,体现出游山的艰辛与坚持。
  2. 荒草没游屐:荒草丛生,隐没了游玩的鞋,表达了自然的荒凉和无人问津。
  3. 一鸟度寒色:一只鸟飞过,带着冷色调,传递出凄凉之感。
  4. 远引入空碧:鸟儿引导着进入辽阔的蓝天,象征着向往自由的心灵。
  5. 莓苔护寺门:苔藓包围着寺庙的门,给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感。
  6. 古树卧石脊:古老的树木横卧在岩石之上,传达出岁月的沧桑。
  7. 幽僻阴森多:环境幽静阴森,体现出一种孤独感。
  8. 俯仰咽清魄:俯首仰望间,似乎要吸取那清灵的气息。
  9. 飘飘衣带间,但觉云气白:在轻盈的衣带间,感受到洁白的云气,象征着身心的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心境联系,形成一种情景交融。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宁静心境的感受。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反映了人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冈:象征高远的追求。
  • 荒草:代表自然的荒凉与孤独。
  • :象征自由与灵动。
  • 苔藓、古树: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古老。
  • 清魄:象征灵魂的纯净与升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策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武器
    • B) 手持的拐杖
    • C) 一种乐器
  2. “荒草没游屐”这句的意思是?

    • A) 游屐被草覆盖
    • B) 游屐被雨淋湿
    • C) 游屐在水中
  3. 诗中提到的“古树”象征什么?

    • A) 新鲜与生命
    • B) 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C) 繁华与喧嚣

答案:

  1. B) 手持的拐杖
  2. A) 游屐被草覆盖
  3. B) 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在其诗中也常常描绘山水,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李白的山水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豪放与奔放的个性,反映出不同的自然观和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逢衡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