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仲觉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1:29:57

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贫于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此意悠悠著,从谁细细开。

病来更忧患,泪尽只馀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贫于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此意悠悠著,从谁细细开。
病来更忧患,泪尽只馀哀。

白话文翻译:

春天在梅花旁悄然流动,寒冷却是从月亮外飘来。
贫穷如同萤火虫般无力取暖,心情却像蜡烛一样黯淡无光。
这种思绪悠悠飘荡,究竟是从谁的手中细细展开的呢?
疾病降临更加忧虑,泪水流尽只剩下无尽的悲哀。

注释:

字词注释:

  • 梅边:梅花旁边,梅花是春天的象征。
  • :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光亮,形容贫穷的生活。
  • :蜡烛,用以照明,引申为希望或心情的明暗。
  • 悠悠:形容思绪漫长而飘渺。
  • :悲哀、伤感之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花与春天,常常用来象征希望与生机;而“寒从月外来”暗示了孤独和寒冷的情感,与梅花的生机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晚年,正值人生多舛之时,心中充满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反思。诗中表现了他对生活困苦的感受,及面对疾病和忧虑时的无奈和悲伤。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春天和寒冷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梅花则是春的代表,然而寒冷却从月外而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与无奈。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传达出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感悟。

诗中提到的“贫于萤不暖”,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贫苦与无助,萤火虫的微光无法带来温暖,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失落感。接着“心与烛俱灰”,蜡烛的光亮在诗人心中已然熄灭,表明了他内心的绝望与无助。

此外,“此意悠悠著,从谁细细开”,诗人感受到思绪的漫长与无尽,似乎在追问,这种复杂的情感究竟从何而来。最后一句“病来更忧患,泪尽只馀哀”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病痛和忧虑的感受,流尽的泪水只剩下深深的悲哀。

全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苦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在梅边动:春天的气息在梅花旁边悄然流动,象征着生机。
  2. 寒从月外来:寒冷的感觉从月亮外面飘来,暗示孤独与忧郁。
  3. 贫于萤不暖:生活贫困,如同微弱的萤火虫无法取暖,形容无助。
  4. 心与烛俱灰:内心犹如熄灭的蜡烛,失去了光亮与希望。
  5. 此意悠悠著:这种思绪飘渺而悠长。
  6. 从谁细细开:这种复杂的情感究竟是从谁的手中发现的呢?
  7. 病来更忧患:疾病到来使得忧虑加重。
  8. 泪尽只馀哀:眼泪流尽后,只剩下无尽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贫穷比作萤火虫,形象生动,突显无力感。
  • 对仗:如“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和寒冷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生活困境与疾病时的无奈和悲伤,展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与内心的对比,反映了人在逆境中对希望的向往与现实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与希望,代表生命的活力。
  • :象征孤独与寒冷,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 :代表微弱的光亮,形容生活的贫乏和无助。
  • :象征内心的希望与光明,失去时则感到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天是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的?
    A. 月亮
    B. 梅花
    C. 萤火虫
    答案:B

  2. 诗人对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A. 充满希望
    B. 无奈与悲伤
    C. 快乐与满足
    答案:B

  3. “寒从月外来”中的“月”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杜甫: 杨万里的《和周仲觉三首 其三》与杜甫的《春望》皆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杨万里的这首诗,体会其情感的细腻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