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浦孤峰入九城,承华门里最分明。
马头看得山低去,夹道芙蓉红露声。
白话文翻译:
在渔浦,孤峰高耸入九城,承华门内的景色最为清晰。
从马头望去,山的轮廓显得低缓,夹道的芙蓉花在露水中轻轻摇曳。
注释:
- 渔浦:指的是一个地方名称,可能指代水域。
- 孤峰:高耸的山峰,独立而显眼。
- 九城:可能是指城市的景象,与诗人所处的环境相对照。
- 承华门:宫门的名称,代表着皇宫。
- 马头:骑马时的视角。
- 夹道:两侧的道路。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丽与清新。
- 红露声:红色的露水,可能暗指清晨的景象。
典故解析:
本诗的“承华门”与“九城”皆为古代宫廷的象征,承华门是古代宫殿的门名,象征着权力与尊贵。渔浦山的描写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反映出诗人在游历中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季犁,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以自然风光见长,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之际,渔浦山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勾起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宫廷生活的隐喻,体现了诗人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
诗歌鉴赏:
《缓辔入东宫门望见渔浦山》是一首极具视觉美感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渔浦孤峰”这一意象,展现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开头的“渔浦孤峰入九城”,不仅描绘了渔浦山的独特地理位置,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而“承华门里最分明”一句,则将自然景致与宫廷生活相连接,暗示了诗人虽身处繁华的宫廷,却心系自然。
“马头看得山低去”这句通过骑马的视角,增添了诗的动感,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视线,感受到那份低缓的宁静。“夹道芙蓉红露声”则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晨的美丽,芙蓉花的红与露水的清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中没有直接的情感宣泄,却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独特的视角,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与对生命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渔浦孤峰入九城:描绘了渔浦山的高耸,形成了与城市的鲜明对比,表现了自然之美。
- 承华门里最分明:强调了在宫廷的承华门内,自然的景色尤为清晰,暗示了对自然的钦佩。
- 马头看得山低去:通过骑马的视角,展现出山的轮廓低缓,给人以温柔之感。
- 夹道芙蓉红露声:描写了夹道芙蓉花在露水中轻轻摇曳,生动而又具象,传达出清晨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渔浦山比作孤峰,突显其独特。
- 对仗:前后句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芙蓉花的摇曳带有生命力,仿佛在与读者交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宫廷生活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浦:象征自然与宁静。
- 孤峰:代表孤独与高远。
- 芙蓉:象征美丽与生命力。
- 红露:清晨的象征,代表新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浦孤峰入九城中的“九城”指的是什么? A. 九个城市
B. 皇宫大门
C. 自然景观 -
“马头看得山低去”中,诗人采用的视角是什么? A. 站立
B. 骑马
C. 徒步 -
夹道的芙蓉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悲伤
B. 美丽与生机
C. 贫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杨万里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