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魏公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28:02

四海於今望治安,当头退避也应难。

是非历历开新听,变化纷纷入静观。

孰把后图歌寤枕,再将前事倚危栏。

重拈今古看奇特,幸记尘冠久不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张魏公二首
冯时行

四海於今望治安,
当头退避也应难。
是非历历开新听,
变化纷纷入静观。
孰把后图歌寤枕,
再将前事倚危栏。
重拈今古看奇特,
幸记尘冠久不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如今四海之内都渴望治安,
在眼前的困境中退避也应当不容易。
是非对错清楚分明,耳边新声不断传来。
世事变化纷扰,我却静心细观。
谁能把未来的图景歌唱在梦中,
再将过去的事情倚靠在危栏上。
重温古今再看奇特,
幸而如今的尘世,已久不再弹奏。

注释

  • 四海:指天下、全国。
  • 治安: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状态。
  • 当头:正面、眼前。
  • 退避:退让、避开。
  • 耳边:身边、身处的环境。
  • :谁。
  • :依靠、依赖。
  • 危栏:指高处的栏杆,暗指危险的地方。
  • 尘冠:尘世间的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明,号耕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常表现对社会时局的关注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政治动荡之时,诗人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观察,表达了对治安的渴求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冯时行的《见张魏公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敏锐观察和对历史的反省。诗中“四海於今望治安”的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接着“当头退避也应难”一句,既表现了现状的复杂性,也暗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诗人在“是非历历开新听,变化纷纷入静观”中,通过清晰的对比与转折,表达了对新旧事物的思考,以及在喧嚣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孰把后图歌寤枕,再将前事倚危栏”,这里展现了诗人对未来与过去的思虑,既渴望展望未来,又不忘对过往的沉思,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与人生观。最后两句“重拈今古看奇特,幸记尘冠久不弹”,通过对古今的重新审视,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物欲的超然与豁达。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与个人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海於今望治安: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希望社会安定。
  2. 当头退避也应难:面对眼前的困境,退避也不是易事。
  3. 是非历历开新听:是非曲直清晰可辨,耳边的新声音不断传来。
  4. 变化纷纷入静观: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我却选择静心观察。
  5. 孰把后图歌寤枕:谁能在梦中歌唱未来的蓝图?
  6. 再将前事倚危栏:再将过去的经历依靠在危险的栏杆上。
  7. 重拈今古看奇特:重温古今,欣赏其中的奇特之处。
  8. 幸记尘冠久不弹:幸而我对尘世的名利已久不再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未来的图景”比作梦中的歌唱,展现了对未来的幻想。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个分句展示复杂的思考过程,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纷扰时的淡泊态度和对未来的谨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四海:象征天下,代表国家的安危。
  2. 治安:象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 静观: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4. 尘冠:象征世俗名利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孰把后图歌寤枕”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名利的追求

  2. “是非历历开新听”中的“新”指的是什么? A. 新的观点
    B. 新的事物
    C. 新的声音

  3. 诗人对待尘世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淡泊不追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冯时行与杜甫在社会动荡中的表达方式,冯时行侧重于个人哲理与内心宁静,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以上内容为《见张魏公二首》的全面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