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魏公二首》
时间: 2025-01-17 10:1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张魏公二首
冯时行
危机易蹈退难安,
进退如公地最宽。
忧国忧家双鬓白,
通天通地一心丹。
久虚海宇苍生望,
专结庭帏采绶欢。
终始哀荣情罔极,
谁云忠孝两全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忠孝之道的深刻思考与困惑。在危机时刻,退缩变得容易,而安定却难以得到;在进退之间,就如同张魏公那样,胸怀宽广。作者忧国忧家的心情让他的鬓发变白,志向高远,想要通天彻地,心中却只有赤诚。长久以来,苍生仰望着海宇,作者在庭前结下了欢愉的绶带。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哀伤与荣耀的情感都无法言尽,谁说忠孝之道就一定难以兼顾呢?
注释
- 危机:指国家或社会面临的困难和危机。
- 退难安:后退时难以安定下来。
- 如公:指张魏公,象征宽容和高尚的人格。
- 双鬓白:形容因忧虑而白了头发。
- 通天通地:形容心志高远,追求真理和理想。
- 丹:指赤诚、热忱。
- 久虚:长时间的空虚,形容无所依靠。
- 庭帏:指庭院和帷帐,象征安逸和欢乐的生活。
典故解析
张魏公:指张耒,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清白和宽容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表现胸怀广阔与忠诚之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厚,号听雨,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作品多描写时事、抒发个人情感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见张魏公二首》创作于国家动荡时期,诗人借张魏公之名,表达自己对国家和家庭前途的忧虑,及对忠孝两全的深刻思考,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魏公的描绘,强调了忠诚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开头部分通过“危机易蹈退难安”的描述,展现了在国家动荡时,个人的无奈与困扰。接着,诗人以“进退如公地最宽”对张魏公的赞美,表明理想中领导者应有的宽广胸襟。
诗中“忧国忧家双鬓白”,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共同困境。通篇诗句流露出深邃的忠诚与忧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思。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凝练有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是对忠孝传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机易蹈退难安:在危机时刻,后退成为一种容易的选择,但真正的安定却难以实现。
- 进退如公地最宽:在进退之间,张魏公以其宽广的胸怀,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处世态度。
- 忧国忧家双鬓白:因忧虑国家和家庭,诗人感到忧心如焚,鬓发也因此变白。
- 通天通地一心丹:心中怀有赤诚之心,渴望通达天地,表达理想和追求的高远。
- 久虚海宇苍生望:长久以来,苍生在无依无靠中期望改变。
- 专结庭帏采绶欢:在个人生活中追求安逸与欢乐,形成一种对立的情感。
- 终始哀荣情罔极: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哀伤与荣耀的情感难以尽述。
- 谁云忠孝两全难:质疑忠孝之道是否真的难以兼顾,反映了对传统道德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危机易蹈退难安,进退如公地最宽”,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 比喻:将张魏公作为理想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向往的处世态度。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子结构,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孝、国家与家庭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渴望在困境中保持忠诚与责任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危机:象征社会动荡,国家的困难。
- 张魏公:象征理想的领导者,宽容与大度。
- 双鬓白:体现忧虑与岁月的流逝。
- 赤心:象征对理想的追求与忠诚。
- 苍生:代表普通百姓,诗人对他们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危机易蹈退难安”中的“危机”指什么?
- A. 个人问题
- B. 国家困难
- C. 家庭琐事
-
张魏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忠诚
- B. 理想的领导者
- C. 个人成功
-
诗人因为什么而双鬓变白?
- A. 年龄增长
- B. 家庭琐事
- C. 忧国忧家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国难与个人忧虑,但更加直白和悲壮。
- 陶渊明《归园田居》:则是对个人安宁与自然的追求,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冯时行诗文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冯时行及其作品的背景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