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后作》
时间: 2025-01-19 13:4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后作
作者: 曹邺 〔唐代〕
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
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
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
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
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
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
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
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
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权力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大道不居于谦让,意味着正道被忽视而导致混乱。八方安宁只是表象,实际上危机四伏。诗人通过“木中不生火”和“高殿祸顷刻”表达了即使是安稳的外表也掩盖不住潜在的危险。接下来,诗人提到白帝子,暗指理想中的君主被践踏,礼义被遗忘。诗中进一步描绘了父母的骨骼成为薪火,暗示着悲惨的家庭状况和人性的扭曲。最后,诗人用“杀人血”和“神器终不忒”强调了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崩塌,表达了对贤者被视为贼的无奈。
注释
- 大道: 指的是正道、正义。
- 八荒: 指四方八面,广泛的地方。
- 白帝子: 传说中的白帝,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拔山志: 比喻志向高远。
- 轵: 车轱辘,代指车夫。
- 鼎乱阴阳: 指社会混乱,阴阳失衡。
- 妖星: 指不祥之星,预示灾难。
- 神器: 表示权力和统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他的诗风深沉、凝重,常常探讨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后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对社会纷争和道德沦丧的深刻悲痛。
诗歌鉴赏
《秦后作》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和时代悲剧的诗。诗人以强烈的对比和丰富的意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乱象与人心的迷失。开篇的“大道不居谦”便引入了一个核心主题:道德的缺失与权力的傲慢。接下来的描写,诗人用自然现象与人间事态的对比,展现了乱世中的无奈与悲哀。特别是“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通过生动的比喻,突显了人情的冷酷与社会的悲剧。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重的,诗人不仅对个人命运感到无奈,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在修辞方面,诗人运用对仗与排比,使得诗句更加有力。比如“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现的力度。最后,诗人以“始知贤者贼”收尾,令人深思,贤者的智慧在乱世中被误解、被迫害,显示出时代的悲哀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道不居谦: 正道不再谦卑,意味着权力者的傲慢。
- 八荒安苟得: 八方安宁只是在苟且偷生。
- 木中不生火: 表示即使木材存在,也未必能点燃希望。
- 高殿祸顷刻: 高大的宫殿也面临忽然的祸患。
- 谁将白帝子: 询问谁会实现理想的统治者。
- 践我礼义域: 理想的礼义被践踏。
- 空持拔山志: 抱有高远志向却无力实现。
- 欲夺天地德: 试图夺取天地间的正德。
- 轵道人不回: 车夫不再回头,体现社会的冷漠。
- 壮士断消息: 英雄人物的消息被断绝,暗指信念的丧失。
- 父母骨成薪: 家庭遭受巨大的痛苦。
- 虫蛇自相食: 形容人性自相残杀。
- 鼎乱阴阳疑: 社会秩序混乱,阴阳失衡。
- 战尽鬼神力: 战争消耗了所有力量。
- 东郊龙见血: 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 九土玄黄色: 描绘了大地的悲惨景象。
- 鼙鼓裂二景: 战争的号角声响起,破裂了平静的景象。
- 妖星动中国: 不祥之星在中国上空移动,预示着动乱。
- 圆丘无日月: 失去时间的标志,暗示混沌。
- 旷野失南北: 方向感丧失,象征迷茫。
- 徒流杀人血: 这个时代充满了无辜的杀戮。
- 神器终不忒: 权力的象征不再真实。
- 一马渡空江: 形象展示出无力感。
- 始知贤者贼: 聪明的人反而被视为贼,讽刺社会的荒谬。
修辞手法:
- 对比: “大道不居谦”与社会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 “父母骨成薪”形象地表达家庭的悲惨。
- 排比: 多次使用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道德沦丧、权力傲慢的愤慨,最终体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道: 代表正义与理想。
- 白帝子: 代表理想的统治者。
- 虫蛇: 形象化的恶劣人性。
- 妖星: 象征不祥与动乱。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中蕴含着古代文化对权力、道德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白帝子”象征什么?
- A. 理想的统治者
- B. 战争的神祇
- C. 自然的力量
- D. 文化的象征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父母骨成_____”,表达了家庭的悲惨。
-
判断题: 诗中“圆丘无日月”是指社会的混乱与迷茫。(对/错)
答案:
- A
- 薪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 《登高》 (杜甫): 表达个人与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春望》与《秦后作》: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混乱时代的深刻思考,但《春望》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而《秦后作》则更强调社会的全面崩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唐代文学史》
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秦后作》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