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洪咨夔 〔宋代〕
一日一番雨,三更三昧凉。
桐边青弄影,荷底静留香。
俗物刺人眼,世情冰我肠。
关山何处笛,落月照胡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一天一场雨,三更时分凉意渐浓。梧桐树下,青色的影子摇曳;荷花的香气在静夜中弥漫。世俗的事物让人感到刺眼,世间的情感如冰般冷漠。关山之外,不知何处传来笛声,落月照在胡床上。
注释:
- 三昧:指一种心境或状态,此处形容夜晚的凉意。
- 桐边:指梧桐树旁。
- 青弄影:青色的影子摇曳。
- 荷底:荷花的底部,指荷叶下方。
- 俗物:世俗的事物。
- 刺人眼:让人看了不舒服。
- 冰我肠:形容内心感到寒冷。
- 关山:指远方的山岭。
- 胡床:一种坐具,通常用于室外。
典故解析:
- 秋夜: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夜常常被用来表达孤寂、凉爽和思乡的情感。
- 笛声:笛声常常与思乡、离别相关联,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咨夔,字子英,号静庵,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的一个夜晚,正值作者生活中的某个阶段,可能经历了个人的孤独与思考,结合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世俗的厌倦与内心的清冷。
诗歌鉴赏:
《秋夜》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展现了秋天的夜晚特有的宁静与清冷。诗的开头“一日一番雨,三更三昧凉”,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了诗的主题,雨水的滋润与夜晚的凉意交织,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接下来的“桐边青弄影,荷底静留香”,则通过描绘梧桐树和荷花,展现出秋夜的静谧与美好。
然而,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俗物刺人眼,世情冰我肠”。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孤独,似乎在感慨世间的无情与人情的冷漠。最后两句“关山何处笛,落月照胡床”,传达出一种对远方的渴望与思念,笛声的幽远和落月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深邃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日一番雨”:描述了一天中下了一场雨,为整首诗奠定了氛围。
- “三更三昧凉”:三更时分,夜晚的凉意愈发明显,表现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桐边青弄影”:描绘梧桐树下的影子,增添了夜晚的宁静之感。
- “荷底静留香”:荷花的香气在静夜中弥漫,突出了秋夜的幽静和美丽。
- “俗物刺人眼”:表达对世俗事务的不满与厌倦。
- “世情冰我肠”:世间的冷漠让人感到内心的寒冷。
- “关山何处笛”:不知遥远的地方传来了笛声,表达对远方的思念。
- “落月照胡床”:月光洒在胡床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桐边青弄影,荷底静留香”,形成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世情比作冰,形象地表达了冷漠的感觉。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秋夜:象征着寂静与思考的时光,也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 雨:象征着洗净与重生,带来清新的气息。
- 桐树与荷花:代表自然之美与生机,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笛声与月光:传达出思乡与渴望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俗物刺人眼”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世俗的依赖
D. 对世俗的赞美 -
“三更三昧凉”中的“三更”指的是哪个时段? A. 午夜时分
B. 黄昏时分
C. 凌晨时分
D. 正午时分 -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有哪些? A. 雨、风、雪
B. 桐树、荷花、月光
C. 山、河、湖
D. 日、云、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秋夜》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李白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洪咨夔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洪咨夔相关研究论文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