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峡闻猿》

时间: 2025-01-04 10:57:58

倚棹望云际,寥寥出峡清。

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彻晓得诗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巴峡闻猿
作者: 释文兆 〔宋代〕

倚棹望云际,
寥寥出峡清。
心如无一事,
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
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
彻晓得诗成。

白话文翻译:

在小舟上倚靠着桨,眺望着云边的景色,
只听见清脆的猿啼从峡谷中传来。
此时我的心中无所事事,
即使有愁绪,也只在那三声猿啼中。
山峰上沾着露水,显得格外奇特,
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照亮了四周。
不知道还有谁能与我一同倾听,
直到天亮时,才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情感。

注释:

  • 倚棹: 倚靠着桨,指在船上靠着桨的动作。
  • 云际: 云的边际,表示天空与云的交接处。
  • 寥寥: 形容声音或景象稀少而清晰。
  • 无一事: 没有任何事情,形容心中宁静。
  • 愁不在三声: 愁绪并不在于猿叫的三声中,而是心境的反映。
  • 带露: 带有露水,形容山峰的清新。
  • 悬空: 悬挂在空中,形容月亮的高远。
  • 彻晓: 直到天亮,形容时间的推移。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巴峡的宁静时刻,听猿啼而生感慨。巴峡即巴东峡,位于长江上游,以其奇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诗中提到的猿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文兆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具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游览巴峡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色与猿啼的描写,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诗歌鉴赏:

《巴峡闻猿》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而引人入胜。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猿啼,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倚棹望云际”,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仿佛身临其境,静静地欣赏着峡谷中的云朵和水面。

随着诗句的深入,猿啼声的出现,改变了宁静的氛围,诗人内心的感受也随之而来。“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虽然听到猿声,却没有愁苦之感,反而是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接下来的“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更是通过对山峰与明月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的壮美与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何人同此听”,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诗人渴望与他人分享此刻的感受。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倚棹望云际: 描绘诗人悠闲的状态,仰望天空。
  2. 寥寥出峡清: 传达猿啼声的清脆,表明环境的宁静。
  3. 心如无一事: 表达诗人心境的空灵与宁静。
  4. 愁不在三声: 指出愁绪并不与猿声相连,反映内心的平和。
  5. 带露诸峰迥: 描绘清晨山峰的美丽与独特。
  6. 悬空片月明: 描绘明月的高悬,增添了诗的意境。
  7. 何人同此听: 表达诗人对陪伴的渴望,增添情感的深度。
  8. 彻晓得诗成: 表达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心灵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 “心如无一事”比喻心境的清宁。
  • 对仗: 句子结构的对称,如“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
  • 拟人: 猿啼声似乎在与人对话,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峡谷: 象征自然的壮美,也隐喻人生的曲折。
  • 猿啼: 代表孤独与思考,激发诗人的情感共鸣。
  • 山峰与明月: 象征高远与明亮,体现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带露诸峰迥”中,“带露”指什么? A. 带着露水
    B. 带着忧愁
    C. 带着阳光

  2. 诗人听到猿啼时的心情如何? A. 愁苦
    B. 宁静
    C. 紧张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陪伴的渴望
    C. 对名声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孤独的主题,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反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月夜下抒发思念之情,展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对社会的忧虑,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

以上资料可供深入学习与研究《巴峡闻猿》的相关背景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