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阎求仁虚乐亭》

时间: 2025-01-06 14:04:34

禅房幽构径弯环,噪鹊鸣鸠尽日闲。

隐几冥濛超物表,画图彷佛见林间。

褰帘云吐池中月,岸帻天横竹外山。

秋兴已阑成丽句,板舆时此慰慈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阎求仁虚乐亭
作者:孙觉 〔宋代〕

禅房幽构径弯环,
噪鹊鸣鸠尽日闲。
隐几冥濛超物表,
画图彷佛见林间。
褰帘云吐池中月,
岸帻天横竹外山。
秋兴已阑成丽句,
板舆时此慰慈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禅房,曲折的小径引人入胜,周围传来喜鹊和鸣鸠的叫声,显得格外悠闲。隐约的桌几在朦胧的景象中超越了尘世,仿佛在画中看到了林间的美景。轻轻掀开帘子,云雾散开,池塘中的月亮显现出来,岸边的帽子映衬着天边的竹林和远山。秋天的情趣已经渐渐消退,诗句也随之而成,坐在板舍上,心中感到一阵温暖和慰藉。

注释

  • 幽构:幽静而精致的建筑。
  • 径弯环:小道弯曲环绕。
  • 噪鹊鸣鸠:指喜鹊和鸣鸠的叫声。
  • 隐几冥濛:隐藏的桌子在朦胧的景象中。
  • 褰帘:掀开帘子。
  • 云吐:云雾散开。
  • 池中月:池水中映照的月亮。
  • 岸帻:岸边的帽子,指代诗人的装扮。
  • 秋兴已阑:秋天的情趣已经告一段落。
  • 板舆:古代的简易床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觉,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阎求仁所建的虚乐亭,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反思,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禅意山水画。诗人用“幽构”、“径弯环”开篇,调动读者的感官,仿佛置身于一个曲折而幽深的小径,伴随着鸟鸣声,给人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接下来的“隐几冥濛超物表”,将我们带入一个超然的境界,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融入自然的怀抱。

诗中的意象如“池中月”、“竹外山”,巧妙地结合了视觉与听觉,勾画出一幅静谧而美丽的图景。特别是“褰帘云吐”的描写,既有动态的美感,又在视觉上形成了层次感,使人感受到一丝神秘而又清新的气息。最后的“秋兴已阑成丽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出在宁静中找到安慰的哲理。

整首诗意境深远,透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理想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禅房幽构径弯环:描绘禅房的幽静,曲折的小径引导人走入深处。
  2. 噪鹊鸣鸠尽日闲:周围的鸟鸣声伴随,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3. 隐几冥濛超物表:隐藏的桌子在朦胧的景象中,超越了物质的表象。
  4. 画图彷佛见林间:如同画中描绘的景象,似乎在林间游走。
  5. 褰帘云吐池中月:轻轻掀开帘子,云雾散开,映照出池塘中的月亮。
  6. 岸帻天横竹外山:岸边的景象与远山相连,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7. 秋兴已阑成丽句:秋天的情趣已近尾声,诗句也随之而成。
  8. 板舆时此慰慈颜:坐在简易的床上,感到一阵温暖和慰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几冥濛”比作超越物质的存在。
  • 拟人:鸟鸣声被赋予了情感,营造出悠闲的氛围。
  • 对仗:“褰帘云吐”与“岸帻天横”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房:象征宁静与修行。
  • 小径:象征人生的曲折与探索。
  • 鸟鸣: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池月: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竹山:象征坚韧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孙觉
    D. 白居易

  2.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繁华的城市
    B. 宁静的禅房
    C. 热闹的集市
    D. 荒凉的沙漠

  3. “秋兴已阑成丽句”中“阑”字的意思是?
    A. 早上
    B. 结束
    C. 开始
    D. 繁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与《题阎求仁虚乐亭》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孙觉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山水诗研究》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