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坎井鸣蛙自一天,
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
不到柴烟粪火边。
白话文翻译:
井边青蛙在水里鸣叫,仿佛是在向天空诉说;
遥望江山,心中感到更加超然洒脱。
虽知春天的草在池塘边生长,
但却未曾走到柴火和粪堆的地方。
注释:
- 坎井:指有井的地方,井里有蛙鸣,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宁静。
- 鸣蛙:青蛙的叫声,象征春天的气息。
- 江山:指的是广阔的景色,心境开阔。
- 春草池塘句:春天的草在池塘边生长,描绘自然生机。
- 柴烟粪火:柴火和粪堆,象征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繁忙。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情知春草池塘句”,可以引申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反映了古人诗词中常见的田园意象。同时,柴火与粪堆的对照,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琐事的逃避与超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是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而著称。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格,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与诗人内心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超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人生态度的思索。
诗歌鉴赏:
《论诗三首 其一》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的开头,“坎井鸣蛙自一天”,通过描绘青蛙在井边鸣叫的场景,点出了自然界的生动与和谐。接着,诗人将目光放远,看到的江山让他心境更加超然。此处的“超然”不仅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自由,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超脱与淡然。
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知春草在池塘附近生长,但他却不愿意走近那些柴烟与粪火,这样的对比彰显了他对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与对繁琐世俗的排斥。整体来看,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坎井鸣蛙自一天:井边的青蛙在鸣叫,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声音,表明宁静的环境。
- 江山放眼更超然:远眺山河,心中感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志向。
- 情知春草池塘句:虽然知道春草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敏感与理解。
- 不到柴烟粪火边:对柴火与粪堆的拒绝,反映出对繁忙生活的逃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蛙的鸣叫与人心境的开阔相联系,象征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 对比:通过对比自然景色与柴烟粪火,突显对繁琐生活的排斥。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井:象征着深邃与宁静,是思考与反思的地点。
- 蛙: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江山:广阔的视野与心境,象征理想与追求。
- 春草: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美好。
- 柴烟粪火:世俗生活的琐碎与繁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鸣蛙”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鳥
B. 蛙
C. 魚
答案:B -
诗人对柴烟与粪火的态度是: A. 向往
B. 排斥
C. 无所谓
答案:B -
“江山放眼更超然”中的“超然”指的是: A. 忧愁
B. 超脱
C. 忍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豪情与对自然的向往,但李白更加强烈的激情与元好问的超然淡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
- 《元好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