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时间: 2025-01-04 08:06:45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白话文翻译:

浮云从南山升起,缓缓地早晨出现又下雨。苍鸠在竹林中鸣叫,成对地自言自语。老农从城里归来,买酒与妻子共饮。共同谈论今年的麦子,新绿已经映照在土地上。去年有一尺厚的雪,新的润泽已经多次到来。丰收的年景即将到来,春天的衣服即将修补。

注释:

  • 浮云:飘动的云。
  • 南山:指南方的山。
  • 冉冉:缓慢的样子。
  • 苍鸠:一种鸟,常在竹林中鸣叫。
  • 两两:成对的样子。
  • 老农:年老的农民。
  • 沽酒:买酒。
  • 新绿:指麦苗的绿色。
  • 新泽:新的润泽,指雨水。
  • 丰年:丰收的年份。
  • 春服:春天的衣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这首《感春十三首》是他在春天感受到自然变化和农事活动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和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浮云、苍鸠、老农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描绘了春天的多变天气,而“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则增添了田园的宁静与和谐。老农归家沽酒与妻子共饮,以及对今年麦子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丰收的期盼。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春天和农耕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描绘了春天的天气变化,浮云缓缓升起,早晨又下起了雨,预示着春天的湿润和生机。
  2.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通过苍鸠的鸣叫,描绘了田园的宁静与和谐,苍鸠成对地自言自语,增添了诗意。
  3.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老农从城里归来,买酒与妻子共饮,展现了农家的温馨和朴实的生活。
  4.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老农与妻子谈论今年的麦子,新绿的麦苗已经映照在土地上,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
  5.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回顾去年厚厚的雪,新的润泽已经多次到来,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6.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丰收的年景即将到来,春天的衣服即将修补,表达了对春天和丰收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中的“自相语”,赋予苍鸠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意。
  • 比喻:如“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中的“冉冉”,比喻云的缓慢移动,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和农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和农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

意象分析:

  • 浮云:象征着春天的多变和生机。
  • 苍鸠:象征着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 老农:象征着朴实的农耕生活。
  • 新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丰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中的“两两”指的是什么? A. 两只苍鸠 B. 两片竹叶 C. 两个老农
  2. 诗中“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中的“新泽”指的是什么? A. 新的润泽 B. 新的麦田 C. 新的衣服
  3. 诗中“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期待 C. 悲伤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感春十三首》与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田园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对农耕生活的描绘和对丰收的期待。
  • 张耒的《感春十三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收录了多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