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雨寺前溪
作者: 梁机 〔清代〕
山水含清姿,物色有显晦。
淙淙寺前云,流出春声内。
桥聚浪纹圆,岸摇花影碎。
人情重幽遐,意失当前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灵雨寺前的溪水和周围的美丽景色。山水呈现出清新的姿态,事物的色彩有明亮和暗淡之分。溪水淙淙流淌,仿佛从云间流出春天的声音。桥上汇聚的浪纹如圆圈般美丽,岸边的花影在水中摇曳,显得破碎而迷离。人们对幽静和遥远的情感十分重视,但在此刻却失去了当下的交流与会合。
注释:
- 含清姿:蕴含着清新美丽的姿态。
- 显晦:显露与隐晦的色彩。
- 淙淙:形容水流的声音。
- 春声:春天的声音,象征生机与活力。
- 浪纹圆:水面上的波纹呈圆形。
- 花影碎:花的影子在水中荡漾,显得破碎而不完整。
- 幽遐:指幽静而遥远的地方。
- 意失当前会:心意无法与当下的交往相契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在当时流传广泛,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梁机游览灵雨寺前的溪水时,正值春季,山水秀美,作者以此诗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灵雨寺前溪》是一首富有自然美感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灵雨寺前溪水的清澈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开头两句“山水含清姿,物色有显晦”,即以山水的清新姿态引入,暗示了自然的多元与变化。接下来的“淙淙寺前云,流出春声内”,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溪水流淌的声音宛如春天的旋律,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桥聚浪纹圆,岸摇花影碎”描绘出桥与岸边的美丽景象,浪纹和花影交相辉映,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最后“两句”则转向人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内心情感的失落,表现出一种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整首诗在描写中有着浓厚的哲理性,既表现了自然的美,又映射出人心的幽远与孤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水含清姿:描绘山水的清丽,仿佛有生命般的美态。
- 物色有显晦:自然界的色彩有鲜明与暗淡之分,象征着事物的多样性。
- 淙淙寺前云:描绘溪水流淌的声音,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流出春声内:将春的气息与溪水流淌的声音结合,形成动感的意象。
- 桥聚浪纹圆:桥边的水波汇聚成美丽的圆形波纹。
- 岸摇花影碎:岸边的花影在水中摇曳,显得破碎而生动。
- 人情重幽遐:表达了人们对幽静和远方的情感重视。
- 意失当前会:指心意无法与眼前的情景相契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自然现象与人情的结合,表现出深层的情感。
- 拟人:将溪水与春声拟人化,使情感更具表现力。
- 对仗:句与句之间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灵雨寺前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情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美好自然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与和谐。
- 春声:象征生机与活力,代表生命的力量。
- 浪纹:象征流动与变幻,表现出生命的动态。
- 花影:象征美的瞬间与易逝,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水含清姿”表达什么意思?
- A. 山水的清新美丽
- B. 山水的干燥无味
- C. 山水的平淡无奇
-
“淙淙寺前云,流出春声内”中的“春声”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气息
- B. 春天的雨声
- C. 春天的鸟鸣
-
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 B. 对幽静环境的向往与失落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鹿柴》与《灵雨寺前溪》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鹿柴》更强调静谧的氛围,而《灵雨寺前溪》在描写中融入了动态的水声,表现出更为生动的自然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