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柱擎天》
时间: 2025-01-01 16:2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柱擎天
作者: 韩信同 〔宋代〕
白鹤岧岖枕江曲,接岫连峰衍林麓。
石堂峻峭万山雄,拥翟亭亭多乔木。
双撑石柱峙东南,势力擎天名不俗。
钟英特产栋梁材,不随簪缨美如玉。
左接蓬莱右洞天,峰前水带萦九曲。
依然纪出武陵源,拟就峰傍新卜筑。
鹤归错认华表存,应笑世人枉追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白鹤在峻峭的山脊上栖息,江水蜿蜒而过,山峰与森林相连。巍峨的石堂如万山之雄,树木葱郁,显得生机勃勃。两根石柱矗立在东南方,力量非凡,名声远扬。这里的木材是钟英所产,坚韧而不随世俗的美丽。左边通向蓬莱,右边是洞天,山前的水流缠绕成九曲。这里仿佛是武陵源的再现,计划在峰旁新建居所。白鹤归来却错认了华表,应该笑世人追求的都是虚无的东西。
注释
- 岧岧:高耸的样子。
- 接岫:接连山峰。
- 衍:延展,生长。
- 罗亭:指树木繁茂的亭子。
- 擎天:支撑天空,形容山势高耸。
- 钟英:一种特产木材,质地优良。
- 簪缨:指官员的装饰品,象征世俗的名利。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境地。
- 华表:古代用于标识的柱子,象征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信同,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作者游历名山大川之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浮华的思考,反映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隐逸生活的理念。
诗歌鉴赏
《双柱擎天》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的山水诗。诗中以“白鹤岧岖枕江曲”开篇,既描绘了高山的峻峭,又暗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人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世繁华的深思。两根“石柱”象征着坚韧与力量,而“钟英特产栋梁材”则暗示了自然的珍贵与世俗的轻浮。左侧的“蓬莱”和右侧的“洞天”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丰富,既有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又通过“鹤归错认华表存”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嘲讽。诗的最后一句,似乎在提醒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而不是沉迷于浮华的表象。这种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鹤岧岖枕江曲:描绘白鹤栖息在高峻的山脊上,江水蜿蜒流淌,映衬出自然的静谧与壮丽。
- 接岫连峰衍林麓:山峰相连,林木繁茂,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石堂峻峭万山雄:巍峨的石堂山高耸入云,象征着力量和雄伟。
- 拥翟亭亭多乔木:周围树木葱郁,生机盎然。
- 双撑石柱峙东南:两根石柱矗立在东南方,象征力量的支撑。
- 势力擎天名不俗:这石柱不仅力量巨大,且声名显赫。
- 钟英特产栋梁材:这里的木材珍贵而坚韧。
- 不随簪缨美如玉:不追求世俗的名利,质朴而美丽。
- 左接蓬莱右洞天:左边通向理想的蓬莱,右边是仙境洞天。
- 峰前水带萦九曲:山前的水流蜿蜒曲折,增添了灵动之美。
- 依然纪出武陵源:仿佛是武陵源的再现,象征着理想的隐逸之地。
- 拟就峰傍新卜筑:计划在这里新建住所,渴望与自然合一。
- 鹤归错认华表存:白鹤归来却误认华表,象征误解与追求的虚幻。
- 应笑世人枉追逐:世人追逐名利的行为,显得可笑与无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石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的巍峨。
- 拟人:将白鹤赋予了情感,使其成为自然中的灵性象征。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讽刺,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与真实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鹤:象征自由与超脱,代表了与世俗生活的隔离。
- 石柱:象征坚韧与力量,暗示自然之伟岸。
- 钟英:代表珍贵的自然资源,象征真实的价值。
- 蓬莱与洞天: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渴望自由与宁静的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根石柱象征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坚韧与力量
C. 名利与权力 -
诗中的“钟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木材
C. 一种花 -
“鹤归错认华表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世俗追求的嘲讽
C. 对理想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双柱擎天》与王维的《山中杂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人对自然的融入,而韩信同则更突出自然的伟岸与人世的渺小。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