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登九山》

时间: 2025-01-04 08:49:39

不到鳌峰久,重来感物华。

松应添岁寿,梅尚隔年花。

清磬闻朝斗,丹炉借瀹茶。

城人记节气,此日正喧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日登九山
作者: 潘牥 〔宋代〕

不到鳌峰久,重来感物华。
松应添岁寿,梅尚隔年花。
清磬闻朝斗,丹炉借瀹茶。
城人记节气,此日正喧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新年之际重游鳌峰的感受。久未到访的他再次来此,感慨山水的美好。松树似乎在为岁月增添寿命,梅花却依然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绽放。清晨的钟声响起,仿佛在提醒他新的一年开始,而他在炉灶上也在泡茶。城里的居民都在庆祝节气,这一天显得格外热闹。

注释:

  • 鳌峰: 指的是某个高峰,此处用来象征登高望远。
  • 松应添岁寿: 意思是松树似乎也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添寿命。
  • 梅尚隔年花: 梅花还需要隔一年才能开花,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清磬: 清晨的钟声。
  • 丹炉: 指火炉,常用来煮茶或炼丹。
  • 节气: 指二十四节气,提醒人们与自然的节奏相协调。

典故解析:

  • 鳌峰: 在古代诗词中,山峰常被用来象征高远和理想的追求。
  • 松梅: 松树和梅花都具有象征意义,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梅花则象征品格和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景源,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新年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正值节气,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诗歌鉴赏:

《元日登九山》是潘牥在新年时重游鳌峰时所作,诗中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诗的开头“不到鳌峰久,重来感物华”便道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经过一段时间的离开,再次回到这里,使他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更加深刻。接下来的两句“松应添岁寿,梅尚隔年花”,则通过松树和梅花的意象,传达出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延续。松树在岁月的流逝中增添了生命力,而梅花却仍需时间的沉淀才能绽放,形成了一种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清磬闻朝斗,丹炉借瀹茶”带出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清晨的钟声和泡茶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是在与自然对话。而“城人记节气,此日正喧哗”则引入了外界的热闹,与诗人的独自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内心冲突及对生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到鳌峰久:表示久未登上鳌峰,表达了对山水的怀念。
  2. 重来感物华:重游此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3. 松应添岁寿:松树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苍翠,象征长寿。
  4. 梅尚隔年花:梅花在时间的流逝中仍需等待,表现出生命的周期性。
  5. 清磬闻朝斗:晨钟的声音传入耳中,象征新年的开始。
  6. 丹炉借瀹茶:用炉火煮茶,象征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7. 城人记节气:城市的人们在庆祝节气,展现了生活的热闹。
  8. 此日正喧哗:这一天的喧闹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松梅的生长状态对比时间的流逝,表现生命的无常。
  • 意象: 通过自然意象(松树、梅花、晨钟、茶等)传达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拟人: 将自然物象赋予人性,如“松应添岁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既感受到外界的喧嚣,又内心渴望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 : 象征长寿和坚韧,代表了生命的持久。
  • : 象征清雅与坚韧,暗示生命的周期与等待。
  • 清磬: 象征新年的开始,传达出一种清新和希望。
  • 丹炉: 象征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现诗人悠闲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鳌峰”指的是什么? A. 一座高山
    B. 一条河流
    C. 一片森林
    D. 一座城市

  2. 诗中的“松应添岁寿”意思是: A. 松树需要更多的水
    B. 松树会随着时间增长而更显苍翠
    C. 松树在冬天会枯萎
    D. 松树与梅花相比更长寿

  3. 诗的最后两句反映了什么? A. 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憧憬
    B. 城市人与自然的对立
    C. 城市的喧哗与自然的宁静形成对比
    D. 城市生活的繁忙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元日》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安石《元日》: 表达了对新年的喜悦和家庭团聚的温暖。
  • 陶渊明《饮酒》: 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两者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