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琴 其一
作者: 潘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只是寻常操,传来便不同。
初疑声已尽,旋觉曲方中。
清碎如章草,和平似国风。
自从今夕听,吾耳一生聋。
白话文翻译:
这只是平常的琴曲,但传来的声音却不一样。
起初我疑虑声响已经消失,转眼又觉得曲调正好在其中。
音色清脆如同章草书的笔画,和谐如同国风的诗篇。
自从今夜听到这琴声,我的耳朵恐怕要一生都聋了。
注释:
- 寻常操:指常见的琴曲。
- 不同:指声音的特殊性。
- 初疑:开始怀疑。
- 曲方中:曲调正好在其中。
- 清碎:音色清脆、细腻。
- 章草:一种书法风格,形容音色的清晰。
- 国风:即《诗经》中的国风,形容音色的和谐美。
典故解析:
“国风”指《诗经》中的风诗,体现了古代乐曲的和谐美。章草则是汉代书法的一种,代表清新细腻的书法风格,暗喻音乐的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希愚,生于宋代,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琴 其一》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对琴乐的热衷,反映了社会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与审美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琴声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受和独特体悟。开篇以“寻常操”引入,强调了琴曲的平常性,但随即转折为“便不同”,暗示这曲子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寻常,给人以新奇的感受。接着,诗人描绘琴声初听时的迷惑与随后的醍醐灌顶,体现了音乐的神秘与吸引力。
“清碎如章草,和平似国风”,将音色的细腻与和谐生动地比喻出来,显示出诗人对音乐的品味与理解。最后一句“吾耳一生聋”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音乐的沉醉与迷失,仿佛在这美妙的琴声中,他的耳朵再也无法承受其它声音的干扰。这种从普通到非凡的转变,展示了艺术的力量和人类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是寻常操:表面上是常见的琴曲,暗示乐曲的普遍性。
- 传来便不同:实际上传来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有了特别的感觉。
- 初疑声已尽:最初以为声音消失了,反映出对琴声的敏感。
- 旋觉曲方中:转瞬间意识到曲调依旧存在,表现了音乐的延续性。
- 清碎如章草:音色细腻清脆,形象地比喻出琴声的优美。
- 和平似国风:琴声和谐,像《诗经》中的国风,体现了文化的深厚。
- 自从今夕听:自从今夜听到这琴声,时空的沉浸感。
- 吾耳一生聋:暗示对美好音乐的沉醉,失去了对其他声音的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碎如章草”,用书法比喻琴声的清脆。
- 对仗: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的韵律感。
- 夸张:最后一句夸大了琴声的魅力,表现了对音乐的迷恋。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音乐的崇高敬意与深切体验,表现了音乐艺术的力量和人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声:象征着音乐的美和情感的表达。
- 章草:象征细腻与优雅的书法,反映音乐的清脆。
- 国风:暗示和谐美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寻常操”指的是什么? A. 常见的琴曲
B. 特别的乐器
C. 古老的诗篇
D. 难得的音乐 -
“清碎如章草”中的“章草”比喻什么? A. 书法的优雅
B. 音乐的复杂性
C. 乐器的种类
D. 音色的混乱 -
诗人对琴声的感受是? A. 失望
B. 迷醉
C. 冷漠
D. 疲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 《琴 其一》 vs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两首诗都涉及音乐和情感,但《琴 其一》更侧重于对琴声的细致描绘,而《夜泊牛渚怀古》则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