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侄孙汝白往东嘉问讯陈叔方诸丈
——戴复古 〔宋代〕
子去寻名胜,何惭着布衣。
出门知所乡,在旅亦如归。
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寄声陈与赵,相赏莫相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写给侄孙汝白的,劝他去东嘉游历,问候陈叔方和其他长辈。诗中表达了对侄孙的期许和祝福。诗的意思是:你出发去寻访名胜,身为布衣的我并不感到羞愧;出门在外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情怀,仿佛在旅途中也能归属。道理的交流是无穷无尽的,而文章的评价却有好有坏。希望你能把我的问候寄给陈叔方和赵家的人,彼此欣赏,不要有矛盾。
注释:
- 子:指侄孙,这里代指侄孙汝白。
- 布衣:指普通百姓,古时没有官职的人。
- 所乡:指故乡,出门后能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
- 道谊:道理与义理,指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和理智。
- 文章:指文学作品,这里引申为人们的言论与见解。
- 寄声:传递问候的意思。
典故解析:
- 东嘉:地名,可能指当时的一处风景名胜地。
- 陈叔方:历史上人物,具体历史资料较少,但可能是当时的学者或地方名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希孟,号田叟,宋代诗人,性情耿直,作品多关注人情冷暖及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戴复古与侄孙汝白即将分离之际,表达了他对侄孙外出游历的祝福与关怀,同时也寄托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送侄孙汝白往东嘉问讯陈叔方诸丈》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戴复古对侄孙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望。诗的开头“子去寻名胜”,点明了写作的缘由,表达了对侄孙出游的鼓励,无惭愧之感的流露则显示了诗人对身份的豁达态度。接着“出门知所乡”,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着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归属感。
诗中提到“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反映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辩证,既有相互欣赏的美好,也有可能的误解与纷争,提醒年轻人在追求与人交流时要有智慧和耐心。最后的“寄声陈与赵,相赏莫相违”,不仅是问候的传达,更是一种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许。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而不失优雅,折射出宋代文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友情的珍视与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去寻名胜:侄孙出发去游览名胜,表达对他旅途的祝福。
- 何惭着布衣:身为普通百姓,不以身份而感到惭愧。
- 出门知所乡:离开故乡,心中仍然挂念着故乡的情感。
- 在旅亦如归:在旅途中也能感受到归属,体现了对故乡的热爱。
- 道谊无穷达:人与人之间的道理和义理是无穷无尽的。
- 文章有是非:文章的评价总有正反之分,反映社会的多元。
- 寄声陈与赵:希望把问候带给陈叔方和赵家的人。
- 相赏莫相违:希望大家能互相欣赏,不要有矛盾。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旅途比作归乡,强调归属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侄孙的关爱与期望,同时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鼓励在外游历的人们要珍惜故乡,和谐相处。
意象分析:
- 名胜:象征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布衣:象征着平民身份,强调普通人的价值。
- 故乡:代表着根与归属,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布衣”指的是什么? A. 高官显贵
B. 普通百姓
C. 文人墨客
D. 僧人道士 -
诗人希望侄孙能把问候寄托给哪两位长辈? A. 李白与杜甫
B. 陈叔方与赵家
C. 王维与白居易
D. 孟浩然与岑参 -
“道谊无穷达”强调了什么? A. 文章的美好
B. 人际关系的复杂
C. 旅途的艰辛
D. 归属感的强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强调友情与别离的情感,与戴复古的作品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个性。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体现了对朋友的祝福,但在诗中展示了更为深沉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戴复古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