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04 10:12:31

寒催酒醒。

晓陌飞霜定。

背照画帘残烛影。

斜月光中人静。

锦衣才子西征。

万重云水初程。

翠黛倚门相送,莺肠断处难声。

意思解释

清平乐

原文展示:

寒催酒醒。晓陌飞霜定。背照画帘残烛影。斜月光中人静。
锦衣才子西征。万重云水初程。翠黛倚门相送,莺肠断处难声。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天气催促酒意醒来,清晨的街道上已经落下了霜。
晨光透过画帘,映照出残留的烛光影子。斜月光下人静悄悄。
身穿锦衣的才子即将西行,千重云水才刚刚启程。
翠眉的女子在门口依依相送,莺肠的柔情在断肠处难以发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催酒醒:寒冷的天气使得醉酒的人醒来。
  • 晓陌:清晨的街道。
  • 飞霜定:霜降落的景象,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 画帘:装饰的帘子,常用来隔离内外。
  • 锦衣才子:指穿着华丽衣服的年轻才子,象征着风华正茂。
  • 翠黛:形容女子的眉毛,常用来形容美人的秀丽。
  • 莺肠断处:以“莺肠”形容女子的柔情,暗指相送时的依依不舍。

典故解析: 本词虽无特定典故,但“锦衣才子”可引申为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是诗词歌赋的代表,象征着才华与美貌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字叔原,号阮亭,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婉约派词风,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未来旅途的思考,正值寒冬,酒意渐醒,正是送别的时刻,表现了深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清平乐》展现了晏几道独到的艺术风格,整首词通过清晨的寒霜、残烛的影子和斜月的光辉,描绘了一幅安静而忧伤的离别画面。开头的“寒催酒醒”不仅描绘了时节的寒冷,也暗示了离别时的情感困扰,酒醒后的清醒与现实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词人通过“晓陌飞霜定”的描写,营造出清晨的宁静和孤独,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锦衣才子西征”的描写,不仅象征着年轻人的外出求索,更暗示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而“翠黛倚门相送”则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对离别的无限留恋,生动地表现了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最后一句“莺肠断处难声”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柔美而哀伤的情调让人心生共鸣。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韵味,展现了晏几道词作中那种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场景描写,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催酒醒:描绘了寒冷的环境让人清醒,暗示醉酒后对即将离别的清醒与感伤。
  2. 晓陌飞霜定:清晨的街道上已落霜,更加衬托出清晨的静谧与忧伤。
  3. 背照画帘残烛影:晨光透射,残烛的影子印在帘子上,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即将消逝的时光。
  4. 斜月光中人静:月光斜照,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着孤独和思念。
  5. 锦衣才子西征:年轻有为的才子即将踏上征途,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6. 万重云水初程:形象地表达出旅途的艰辛与遥远,给人以壮阔的感觉。
  7. 翠黛倚门相送:女子在门口相送,体现出离别时的柔情与不舍。
  8. 莺肠断处难声:莺肠比喻女性的柔情,离别时的痛苦难以言表,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莺肠”形容女子的柔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残烛影、飞霜等描写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使整个场景更具诗意。
  • 对仗:如“锦衣才子”“翠黛倚门”,增强了词句的音乐感与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与不舍,描绘了在清晨寒冷的环境中,才子即将出征的情景,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望,情感细腻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离别的冷清。
  • :代表欢愉与醉意,也暗示着对现实的逃避。
  • :清晨的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月光:象征着思念与柔情,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锦衣:代表着才子的风华与理想,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催酒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忧伤
    • D. 兴奋
  2. “翠黛倚门相送”中的“翠黛”指的是?

    • A. 美丽的衣服
    • B. 女子的眉毛
    • C. 远方的山
    • D. 清晨的露水
  3.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场景?

    • A. 宴席
    • B. 离别
    • C. 旅行
    • D. 聚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晏几道的《清平乐》更注重场景的描绘与情感的细腻,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女性的柔情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晏几道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