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栏凝伫,点点飞红雨。
欲减罗衣寒未去,寂寞朝朝暮暮。
桃源落日西斜,画桥平接金沙。
春水无风无浪,行人一棹天涯。
白话文翻译:
我倚在栏杆上凝望,细雨如红花般飘落。
想要减去身上的薄衣,但寒意依旧未退,
孤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朝朝暮暮。
桃源的落日西斜,画桥与金沙平行相接。
春水静无风浪,行人只划着小舟向天涯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倚栏凝伫: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站着。
- 点点飞红雨:细雨如红色花瓣般飘落。
- 罗衣:薄衣,轻便的衣服。
- 桃源:指桃花源,寓意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画桥:用画笔描绘的桥,形容桥的美丽。
- 金沙:细沙,常用于形容沙滩的美丽。
- 一棹天涯:一只小舟划向远方,象征远行。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境界,象征着人们向往的宁静与美好。诗中提到的“画桥”和“金沙”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字仲华,清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情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们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倚栏思索中,表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典雅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七首 其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美感的词作。诗人在开头以“倚栏凝伫”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孤独感。细雨的“点点飞红”宛如花瓣飘落,给人一种飘渺的美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忧伤。
接下来的“欲减罗衣寒未去”,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感受,体现了他身处的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矛盾。尽管想要减去衣物,却仍感到寒意未退,这种对温暖的渴望无疑增添了情感的沉重。
“桃源落日西斜”描绘了傍晚的宁静与美丽,仿佛将诗人带入一个理想的桃花源,而“画桥平接金沙”则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一句“春水无风无浪,行人一棹天涯”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旅人的孤独,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远行的孤寂。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找到了共鸣,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审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栏凝伫:表达诗人静静地站在栏杆边,凝视远方,似乎在思考。
- 点点飞红雨:细雨如花瓣般飘落,渲染出一种柔和而又哀愁的氛围。
- 欲减罗衣寒未去:想要脱掉薄衣以减轻寒冷,但寒意仍然存在,表现了内心的无奈。
- 寂寞朝朝暮暮:孤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 桃源落日西斜: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场景,落日西斜增添了诗的美感。
- 画桥平接金沙:桥与沙滩的美丽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春水无风无浪:春水静谧,象征着宁静与平和。
- 行人一棹天涯:行人划着小舟向远方,象征着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喻为飞花,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春水“无风无浪”,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感。
- 对仗:如“朝朝暮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倚栏:象征思考与沉静。
- 飞红雨:代表柔情与哀愁。
- 桃源:理想的美好境界,象征向往。
- 画桥: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展现美丽。
- 春水:象征宁静与生命的流动。
- 行人:象征追求与孤独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倚栏凝伫”中的“凝伫”意为: A. 持久不动 B. 轻轻移动 C. 开怀大笑
-
“桃源”在诗中象征: A. 人生的困境 B. 理想的美好生活 C. 现实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行人一棹天涯”主要表达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远方的向往 C. 对现实的放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项鸿祚与李白在描绘自然与情感时的不同风格。项鸿祚的词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