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华。
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
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
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泉水流淌的地方,温暖的气候下,幽静的树林里却显得更加寒冷。春天的小鸟都保持沉默,游子仍未归家。云彩中谁能再度归来,面对这种重逢的感慨,我不禁叹息。何必因为杜鹃的啼鸣而流血,花的颜色已经胜过了晨曦的霞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泉壑:泉水流淌的山谷。
- 幽木:幽静的树林。
- 噤口:指鸟儿不再鸣叫,保持沉默。
- 游子:远行的子女,通常指未归的游子。
- 重兴:重逢、再度兴起。
- 啼血:形容杜鹃花啼鸣的悲切,传说杜鹃啼叫时流泪的故事。
- 胜:胜过,超过。
典故解析:
- 杜鹃啼血:源自古代传说,杜鹃的啼鸣与游子的思乡之情相连,表现了深切的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白青,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九月,诗人身处山中,目睹杜鹃花再度盛开,感受到时光流逝与游子不归的思绪,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诗歌鉴赏:
《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通过描绘山中温暖的泉水与寒冷的树林,设置了一个反差鲜明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中的“春鸟各噤口”一句,深刻揭示了春天的宁静,鸟儿的沉默与游子的未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离愁与孤寂。
“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展现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与无奈,云彩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望,带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最后两句“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则以杜鹃花的美丽与啼鸣的悲切相对,表达了对生命与情感的深刻理解。杜鹃花的颜色如同晨曦般绚烂,象征着希望与美好,诗人以此鼓励人们珍视生命中的美好瞬间,超越悲伤。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共鸣,展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华。
描述山中环境,一方面泉水温暖,另一方面树林却显得更加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内心的矛盾感受。 -
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
春天的小鸟都不再鸣叫,游子仍未归家,表现出孤独与思乡之情。 -
云谁未及还,对此重兴嗟。
叹息云彩中谁能归来,表达对重逢的渴望与无奈。 -
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强调杜鹃花的美丽超越了悲伤,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温暖的泉水与寒冷的幽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春鸟的沉默仿佛是对游子的呼唤,赋予自然以情感。
- 象征:杜鹃花不仅代表美丽,也象征着思乡与离愁。
主题思想: 诗歌核心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游子的思念,通过对杜鹃花的描绘,反映出生命的美好与对生活的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壑: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温暖。
- 幽木:代表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 春鸟:象征自由与生机,同时与游子形成对比。
- 杜鹃花:象征美好与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鸟各噤口”意味着什么?
A. 鸟儿在唱歌
B. 鸟儿保持沉默
C. 鸟儿飞走了 -
“云谁未及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重逢的期待
B. 对云彩的赞美
C. 对游子的冷漠 -
诗中杜鹃花的颜色象征着什么?
A. 悲伤
B. 希望与美好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同样表达对家国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慨。
- 《静夜思》- 李白:抒发游子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的游子主题:
- 梅尧臣的《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更多地表现对自然的感悟和思乡,情感细腻。
- 李白的《静夜思》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和炽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