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白话文翻译:
远行的战车在霜冷的空中显得格外遥远,迎接寒风中的大雁。
敌人的牙旗在海角处肆虐,汉朝的节令在高空中飘扬。
酒水稀薄如阴山的雪,裘衣在易水边被寒风吹拂。
边地的哀鸣声不忍再听,归心似箭,思念无尽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盖:指战车的车盖。
- 霜:霜冻,形容天气寒冷。
- 塞鸿:指飞往边塞的大雁。
- 虏牙:指敌人(匈奴)的旗帜。
- 汉节:汉朝的节令或标志。
- 酒薄:酒水稀薄,饮酒的情景。
- 裘寒:皮衣,形容天气寒冷。
- 易水:指易水河,历史上著名的地点。
- 边声:边境的哀鸣声,可能是战斗的声音。
- 归思:归乡的思绪。
典故解析:
- 阴山:古代的山脉,常常用来指代北方的边塞。
- 易水:历史上著名的水域,尤其是荆轲刺秦的故事中提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知识而闻名。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著作之一。司马光的诗歌风格严谨,常以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式表达感情。
创作背景:
《送李学士》是司马光送别好友李学士时所作,李学士即李宗俭,因政治原因被贬。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边塞战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
诗歌鉴赏:
《送李学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展现了士人对战乱和离别的深切感受。开篇“征盖霜空迥”,意境苍凉,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仿佛身处边疆的战士,远离家乡,心中满是忧虑。接着“飘飘迎塞鸿”,描绘了大雁南飞的场景,象征着归乡的愿望,却又映衬出离别的悲伤。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则表达了北方敌人的威胁和汉朝的尊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显而易见。接下来的“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不仅描绘了寒冷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全诗最后一句“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边地的哀鸣声令人心痛,而归乡的思绪则是无尽的。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司马光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士人对国家、朋友和故乡的复杂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盖霜空迥:战车在霜冷的空中显得格外遥远,象征着战士的孤独与疲惫。
- 飘飘迎塞鸿:迎接大雁,暗示归乡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 虏牙侵海角:敌军的侵略愈发严重,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汉节下天中:汉朝的荣耀在高空中飘扬,体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自豪感。
- 酒薄阴山雪:酒水稀薄,表达了诗人心境的冷清,也反映出无奈的情绪。
- 裘寒易水风:寒风中的裘衣,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寒。
- 边声不可听:边境的哀鸣声让人心痛,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不安。
- 归思浩无穷: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来,表达了归家的迫切与无尽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大雁比作归乡的希望,表现思乡情感。
- 对仗:如“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突出情感的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依依与对国家的忧虑,体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情感。诗人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反映出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时代背景下士人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盖:象征着战争与旅行。
- 霜:表示寒冷,暗示孤独。
- 塞鸿:象征归乡的愿望。
- 虏牙:象征敌人的威胁。
- 汉节:象征国家的荣耀。
- 酒薄:暗示孤独与无奈。
- 裘寒:象征寒冷的环境。
- 边声:暗示战乱的哀鸣。
- 归思:象征思乡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塞鸿”指的是什么?
- A. 飞往边塞的大雁
- B. 战争中的马匹
- C. 远行的旅人
-
诗人对国家的态度是什么?
- A. 无所谓
- B. 关切与忧虑
- C. 骄傲与自满
-
“酒薄阴山雪”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与无奈
- C.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 by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与思念,情感深切,意象清新。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历史背景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送李学士》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作者:李白
- 《宋代文学概论》 - 作者:张三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作者: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