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诗》
时间: 2024-09-19 21:5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岩万壑东南美,中有一山尤秀伟。
伊谁衣被以佳名,非雾非烟腾瑞气。
有人于此曾课书,出山能士为写图。
风林泉石振清响,佔毕吟诵声难模。
聚为胸中线五色,不补衣裳华衮黻。
乃作江湖漫浪游,奋藻扬葩肆吟笔。
文为人瑞要瑞时,时不与我文奚为。
何如抱书还旧隐,姑颂楚橘歌商芝。
吾衰一字不解作,平生学殖叹荒落。
为儒无用拟修玄,徒想仙人五云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南地区的美景,尤其是一座特别秀丽的山。谁为这座山起了美好的名字呢?它既不是雾气弥漫,也不是烟雾缭绕,仿佛腾起了祥瑞的气息。曾经有人在这里读书,走出山去的能人志士为其绘制了美丽的图画。风声、林声、泉声和石声交织在一起,清脆的回响让人陶醉,吟诵的声韵独特而难以模仿。心中汇聚了五色的情感,却无法替代华丽的衣裳。于是,我决定在江湖中漫游,尽情挥洒我的笔墨。文人对于瑞气的渴望是有时机的,但时机已不再与我有关。何不抱书归隐于旧地,吟唱楚橘与商芝的歌谣。我已经衰老,连一个字也无法写作,回首一生,感叹所学的多是荒废。作为一个儒者,徒然想修习深邃的道理,只能空想那仙人居所的五云山。
注释
- 千岩万壑:形容山岩众多,沟壑纵横。
- 衣被:被称为,披上。
- 瑞气:祥瑞之气,预示吉祥的气息。
- 课书:读书,学习。
- 能士:有才能的人。
- 佔毕:占有,拥有。
- 华衮黻:华丽的衣服,黻是一种古代的礼服。
- 江湖:指江河湖泊,借指社会生活。
- 瑞时:吉祥的时机。
- 楚橘、商芝:楚国的橘子和商国的芝麻,象征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融入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卫宗武对东南山水的游历之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世繁华的感慨。诗人用山水作为背景,抒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五云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人运用丰富的自然景象描绘了东南美丽的山水,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通过“千岩万壑”的描写,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山的壮丽,更是在表达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接下来的段落,诗人反思了自己的学问与人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聚为胸中线五色”的意象,既象征着丰富的情感,也隐含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回归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与其追逐名利,不如享受自然与书籍的宁静,表现出对尘世繁华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岩万壑东南美,中有一山尤秀伟:描绘东南的山水之美,突出其中一座山的卓越。
- 伊谁衣被以佳名,非雾非烟腾瑞气:问谁为这山起名,山上没有雾霭和烟雾,只有祥瑞之气。
- 有人于此曾课书,出山能士为写图:曾有人在此读书,能人志士为山作画。
- 风林泉石振清响,佔毕吟诵声难模:自然的声音与吟诵交织,难以模仿的清韵。
- 聚为胸中线五色,不补衣裳华衮黻:心中情感丰富,却无法替代华丽的衣服。
- 乃作江湖漫浪游,奋藻扬葩肆吟笔:决定在江湖中游荡,尽情挥洒笔墨。
- 文为人瑞要瑞时,时不与我文奚为:文人渴望吉祥的时机,但与我无缘。
- 何如抱书还旧隐,姑颂楚橘歌商芝:不如抱书归隐,吟唱美好的歌谣。
- 吾衰一字不解作,平生学殖叹荒落:我已衰老,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感叹所学的荒废。
- 为儒无用拟修玄,徒想仙人五云宅:作为儒者,徒然想修深奥的道理,幻想仙人的居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象与人情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如“风林泉石”与“清响”,使诗歌更加和谐。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表达的力量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世纷扰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瑞气:象征吉祥与美好的希望。
- 书籍:象征知识与智慧。
- 江湖:象征自由与探寻。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建了优美的自然画面,也承载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岩万壑”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A. 西北
B. 东南
C. 南方
D. 北方 -
“非雾非烟腾瑞气”中的“瑞气”是什么意思? A. 雾气
B. 祥瑞之气
C. 烟雾
D. 风声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赞同
C. 无所谓
D. 反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卫宗武的《五云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卫宗武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