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作者:宋之问〔唐代〕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慈恩寺浮屠的美丽景象。诗人看到高耸的塔刹似乎要穿透云层,彩虹般的旗帜在阳光下摇曳。四周的宝塔上散落着花瓣,音乐悠扬,盛开的金色田野令人心醉。此时,菊花散发着芳香,秋兰也在悠扬的诗篇中悄然绽放。傍晚时分,香气弥漫的街道上,清静的队伍慢慢归去,似乎向天际进发。
注释:
- 凤刹:指高大的塔刹,像凤凰一样美丽。
- 虹旌:彩虹色的旗帜。
- 多宝塔:指装饰华丽的塔,象征佛教的圣地。
- 张乐:演奏音乐。
- 金田:金色的田野,象征丰收和美好。
- 芳仙酝:菊花的芳香,提到菊花的酒。
-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
- 清跸:指清净的队伍,通常指朝圣或官方的队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古雅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貌,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诗人在慈恩寺登高望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节日的感慨,体现了古人重视节日和亲近自然的传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在诗的开头,凤刹高耸入云,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神圣;而虹旌的出现则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显示了节日的欢庆气氛。随着诗句的展开,散花、宝塔、音乐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和自然的魅力。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菊花和秋兰,暗含着节日的传统习俗,即重阳节赏菊。秋天的菊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而兰花则代表高洁的品格。最后一句“清跸扈归天”则让人联想到一幅宁静的画面,清净的队伍在落日余晖中缓缓归去,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思索,仿佛在提醒世人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分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刹侵云半:高耸的塔刹仿佛要刺入云中,展现出它的巍峨。
- 虹旌倚日边:彩虹般的旗帜依偎在阳光下,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 散花多宝塔:周围的宝塔上散落着花瓣,象征着丰盛与美丽。
- 张乐布金田:音乐在田野间飘荡,象征着和谐与欢快。
- 时菊芳仙酝:此时菊花正芬芳,仿佛在酝酿着美好的诗篇。
- 秋兰动睿篇:秋天的兰花在诗篇中轻轻摇曳,象征着清雅与高洁。
- 香街稍欲晚:香气弥漫的街道,时光似乎在慢慢流逝。
- 清跸扈归天:清净的队伍在归天的路上,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塔刹比作凤凰,增添了诗的意象美。
- 对仗:如“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表现了音韵和谐。
- 夸张:如“侵云半”强调了塔的高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节日的赞美,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古人对节庆的重视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刹:象征着佛教文化的崇高。
- 虹旌:代表着节日的欢庆。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兰花:代表高洁的品格。
- 清跸:象征着超然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凤刹侵云半”中的“凤刹”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高耸的塔
- C.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秋兰”象征着什么?
- A. 丰收
- B. 高洁
- C. 坚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孤寂与清幽。
- 杜甫《登高》: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情感更为沉重。
通过对比可见,尽管都涉及登高望远的主题,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