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白话文翻译:
白天总是不再归来,阳光已渐渐西沉。
我在茫然中思索着什么,躺在林中,遥望无尽的过去。
繁花似乎在时光中凋零,杜鹃悲鸣刺耳。
古老的荒野早已衰败,谁又能识别那栖息的巢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日:白天,阳光明媚的日子。
- 青阳:指阳光,青色的阳光象征着生机。
- 茫茫:形容广阔而无边无际,心中迷惘。
- 无始:没有开始,表示时间久远或事物的渊源。
- 众芳:众多的花朵,象征美好的事物。
- 委:指凋零、凋谢。
- 时晦:时光渐渐消逝。
- 鸿荒:古老的荒野,表示一种古老的、衰败的状态。
- 巢居子:巢穴中的小鸟,隐喻对家园的思念。
典故解析:
- 杜鹃:在古代文学中,杜鹃常被视为悲鸣的象征,代表失去或离别的情感。
- 鸿荒:文人常用"鸿荒"来形容古老的历史,给人以沧桑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代初期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气势磅礴、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抒发孤独与思乡之情。陈子昂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是陈子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写的,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这首诗创作于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感遇·之七》以其浓厚的抒情性和深邃的哲思引人入胜。开篇便以“白日每不归”引入,似乎在表达一种失落感,白天的消逝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在“茫茫吾何思”中,诗人表现出一份迷惘和思考,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林中卧观无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人想要在自然中寻找一种永恒,但却发现万物皆在时光中凋零。
“众芳委时晦”一语,暗示了美好事物的逝去,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奈。杜鹃的悲鸣,似乎在为世间的悲凉而哀鸣,增强了整首诗的悲伤气氛。最后的“鸿荒古已颓”则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惆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陈子昂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思考交相辉映,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每不归:白天总是不再回归,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 青阳时暮矣:阳光渐渐西沉,象征生命的衰退,时间的无情。
- 茫茫吾何思:在广阔的天地间,心中感到迷惘,不知所思。
- 林卧观无始:躺在林中,遥望无尽的过去,感慨万千。
- 众芳委时晦:繁花在时光中凋零,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鶗鴂鸣悲耳:杜鹃的悲鸣让人感到悲伤,增强情感的表达。
- 鸿荒古已颓:古老的荒野早已衰败,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
- 谁识巢居子:谁能识别那栖息的小鸟,表达对家园的思念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日”与人生的短暂相联系,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杜鹃鸣叫被赋予悲伤的情感,使得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相呼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在细腻的意象中得以体现,展现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日:象征希望与生机,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青阳: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光辉。
- 众芳:象征着美好与繁华。
- 鶗鴂:象征着哀伤与失落。
- 鸿荒: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日每不归”中的“白日”指的是什么? A. 夜晚
B. 白天
C. 灯光 -
“众芳委时晦”中的“众芳”指的是什么? A. 许多花朵
B. 人
C. 动物 -
诗中提到的“鸿荒”代表什么? A. 繁华
B. 未来
C. 古老的荒野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将进酒》与陈子昂《感遇·之七》的对比:
李白的诗以豪放激昂、畅快淋漓为主,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与无畏,而陈子昂的《感遇》则更多体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情感基调显得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