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六》

时间: 2025-01-19 19:56:16

吾观龙变化。

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

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

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

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

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

安得采其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白话文翻译:

我观察龙的变化,才知道那至阳的精华。
石林何等幽深密集,幽洞中无路可行。
古人能够获得仙道,确实是与元化相融合。
玄妙的感应并非象征的意识,谁能测度那深沉的黑暗?
世人只顾目光短浅,酣饮畅笑于丹经。
昆仑山上有瑶树,怎能获得它的花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龙变化:指变化莫测的龙,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 至阳精:至高无上的阳光精华,象征着生命和灵性。
  • 冥密:深邃而密集,形容石林的神秘。
  • 留行:留步、停留,强调洞中无路可行。
  • 得仙道:获得成仙的道路。
  • 信与元化:信仰和自然的变化。
  • 玄感:深奥的感应。
  • 拘目见: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事物。
  • 酣酒笑丹经:畅饮美酒,嘲讽那些只看表面的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昆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圣山,常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 “丹经”指的是道教的经典著作,涉及炼丹和修道的内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字伯喈,号少游,四川汉源人。他的诗风清新激昂,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初,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感遇·之六》是陈子昂对自然与人生深刻反思的作品。全诗以龙的变化开篇,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石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世间的真理与人们的局限。诗中提到的“古之得仙道”,反映出对古代智慧的推崇,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后半部分通过对世人的讽刺,展示了人们在享乐与追求表象的过程中,迷失了对真理的追求。尤其是“酣酒笑丹经”一句,讽刺了那些只顾享乐而不思考的人,突显出诗人内心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失落。最后提到的“昆仑有瑶树”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象征,表达出一种渴求与无奈,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观龙变化:我观察到龙的变化,暗示着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 乃知至阳精:由此我明白了至阳的精华,象征着生命的真谛。
  • 石林何冥密:石林的幽深与密集,表现出自然的险恶和不易接近。
  • 幽洞无留行:洞中没有可停留的地方,暗示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
  • 古之得仙道:古人获得仙道的信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信与元化并:信仰与自然变化的相互结合。
  • 玄感非象识:深奥的感受并非表面所能理解的。
  • 谁能测沈冥:谁能够测量那深不可测的黑暗?
  • 世人拘目见:世人只看眼前的表象。
  • 酣酒笑丹经:畅饮美酒,嘲笑那些修道的经典。
  • 昆仑有瑶树:昆仑山上有美丽的瑶树。
  • 安得采其英:怎能获得那美好的果实?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的变化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情,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世人对真理的漠视与迷失。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力量与变化。
  • 石林:代表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 幽洞:象征人生的迷惘与不可预测。
  • 昆仑: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 瑶树:象征美好与珍贵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龙变化”象征什么?
    A. 无常与力量
    B. 平静与安稳
    C. 追求与享乐

  2. “酣酒笑丹经”中,诗人对世人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讽刺
    C. 忽视

  3. “昆仑有瑶树”中,瑶树象征着什么?
    A. 理想与追求
    B. 现实与无奈
    C. 迷茫与困惑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较,陈子昂的《感遇·之六》更加关注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注重于自然的描绘与抒情。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陈子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