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
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
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
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四十五岁,头发两侧已经有些发白。
因写诗而变得清瘦,喝酒时却显得粗豪狂放。
老了之后,我更是随遇而安,哪里安稳就把哪里当做我的故乡。
我想着明年春天在庐山下,结个草堂安居。
注释:
- 行年:指年龄,这里指四十五岁。
- 鬓苍苍:鬓发已经变白,象征衰老。
- 清瘦:形容因诗作而导致的瘦弱。
- 癖:指嗜好或习惯,这里指对诗的沉迷。
- 粗豪:形容豪放不羁,带有一些狂放之意。
- 委命:顺应命运,听天由命。
- 乡:故乡,这里引申为安身立命之所。
- 庐山:指庐山,风景名胜,是隐居的理想之地。
- 草堂:茅草屋,象征隐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表达了对年岁渐长的感慨,以及对安逸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四十五》展现了白居易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作者以“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开篇,直接陈述自己的年龄和外貌,突显出衰老的气息。接下来的“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则表现出他对诗歌和饮酒的热爱,诗歌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尽管这让他显得有些清瘦,却也显露出他对生活的狂放态度。
“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一句则传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顺应,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能安居乐业,便是心灵的归宿。最后一句“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渴望,庐山作为隐逸之地,象征着他向往的宁静和自然的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白居易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年四十五:直接表明作者的年龄,暗示着中年的思考。
- 两鬓半苍苍:反映出年华的流逝,衰老的征兆。
- 清瘦诗成癖:说明诗歌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 粗豪酒放狂:显示出他对饮酒的放纵,反映其个性。
- 老来尤委命:表达了面对衰老的从容心态。
- 安处即为乡:强调了安居的重要性,体现一种安逸的生活哲学。
- 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描绘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计划。
修辞手法:
- 对比:清瘦与粗豪的对比,展现了作者个性中的矛盾。
- 设问:用“或拟”引出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增加了悬念。
- 意象:庐山和草堂的意象,象征宁静和隐逸的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年岁增长的无奈,也有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诗歌与饮酒的热爱,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洒脱,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安宁。
意象分析:
- 鬓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诗:代表着作者的追求与热爱,是他生命的寄托。
- 酒:象征放纵与自由,反映了作者狂放的个性。
- 庐山:隐喻理想的归宿,代表了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自己几岁?
- A) 40
- B) 45
- C) 50
- 诗中提到的理想隐居地是哪里?
- A) 泰山
- B) 庐山
- C) 华山
- 诗中体现了作者对什么生活态度的向往?
- A) 奢华
- B) 安逸
- C) 繁忙
答案:
- B) 45
- B) 庐山
- B) 安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白居易《四十五》与李白《将进酒》对比:
- 白居易的诗着重于生活的淡泊与隐逸,而李白的诗则强调饮酒的豪放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截然不同,反映出各自对人生的不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