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又雨。墙外落红无数。人不归来春不住。佳期还已误。细细一团愁绪。薄幸疏狂何处。化作去声青鸾飞得去。问天天亦许。
白话文翻译:
风又来了,雨又下了。墙外的花瓣纷纷飘落,数量不计其数。人儿迟迟不归,春天也无法长驻。美好的约定已经错过。心中细细的愁绪缠绕不去。薄情和放荡的情感又该去向何处呢?这些愁绪化作青鸾的去声,飞往远方。我问天,是否也会给我希望。
注释:
- 墙外:指诗人眼前的环境,墙外的景象。
- 落红无数:形容花瓣纷纷飘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 人不归来春不住:表达对离去之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的感慨,春天的美好因人离去而不再。
- 佳期已误:原本约定的美好时光已经错过,充满惋惜。
- 细细一团愁绪:形容愁苦情绪缠绕心头,无法释怀。
- 薄幸疏狂何处:对薄情和放荡的无奈提问,表现出对情感的迷惘。
- 化作去声青鸾飞得去:青鸾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离别和去往远方。
- 问天天亦许:向天询问,希望获得某种回应或安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机,字子晦,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晚唐,卒年不详。他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互交织,使得诗人在创作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惋惜。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离别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愁绪的词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首句“风又雨”便渲染了诗歌的基调,接下来的“墙外落红无数”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春天的逝去,蕴含着无尽的惆怅与失落。
“人不归来春不住”一句,表达了对离去之人的强烈思念,进一步突显了时光的流逝与无情。佳期的错过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愁苦,“细细一团愁绪”表现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仿佛在诉说着无法释怀的情感纠葛。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薄幸疏狂”的无奈,似乎在自问这些情感将何去何从。青鸾的去声象征着离别与希望,虽然内心充满愁苦,但仍然向天询问,渴望得到某种回应,表达了人类对命运的无奈与希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深刻地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艺术地将愁绪与自然融合,展现了黄机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又雨:开头两字即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气氛,暗示着内心的忧愁。
- 墙外落红无数:通过墙外的落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消逝,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人不归来春不住:强调因人离去而使得美好的春天失去了意义。
- 佳期还已误:错过的约定让人感到无比惋惜。
- 细细一团愁绪:愁苦的情感如绳索般缠绕心头,难以解脱。
- 薄幸疏狂何处:对情感的追问,体现了对生活无奈的思考。
- 化作去声青鸾飞得去:青鸾的离去象征着情感的流失与无奈。
- 问天天亦许:向天询问,渴望得到希望的回应。
修辞手法:
- 比喻:“青鸾”象征离别,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 拟人: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赋予其情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如“风又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思考,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传达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渴望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变化与无常,反映内心的愁苦。
- 落红:象征过往的美好与时间的流逝。
- 青鸾:象征离别与希望,寄托了对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墙外落红无数”指的是什么?
- A. 纷纷飘落的花瓣
- B. 墙外的人
- C. 许多的树木
- D. 无数的星星
-
“人不归来春不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珍惜
- B. 对离去之人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青鸾”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未来
- B. 离别与希望
- C. 自然的变化
- D. 无尽的忧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黄机的《谒金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思考;不同的是,黄机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