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妻洞》
时间: 2025-01-19 14:55: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栖妻洞
作者:刘克庄
往闻耆老言,兹洞深无际。
暗中或识路,尘外别有世。
几思绝人事,赍粮穷所诣。
棋终出易迷,炬绝入难继。
孤亭渺云端,于焉小休憩。
凭高眺城阙,扰扰如聚蚋。
尽捐滓秽念,遂有飞举势。
山灵娼清游,雨意来极锐。
蒙蒙湿莎草,浥浥凉松桂。
暝色不可留,怅望崖扉闭。
白话文翻译
往时听老人说,这洞深不可测。
在黑暗中或许能找到路,尘世之外另有天地。
常常思索与世绝缘,带着粮食来到这里。
棋局已然结束,明白的路却难以再续。
孤亭在云端渺小,暂时在此休息。
高处眺望城阙,繁杂如同聚集的蚊虫。
尽情抛弃污秽的念头,便能感受到飞升的气势。
山中的灵气清新游荡,雨意渐渐变得尖锐。
蒙蒙细雨湿润了莎草,浸润了清凉的松桂。
黄昏的色彩无法停留,怅然望着崖边紧闭的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耆老:年长的老人,通常指智者或长者。
- 际:边界、尽头,这里指深不可测。
- 赍粮:携带粮食,表示准备长时间的停留。
- 棋终:指棋局结束,比喻事情结束。
- 炬:火把,象征光明和指引。
- 渺:渺小,微不足道。
- 阙:城阙,城墙与城门的建筑。
典故解析
- 本诗未涉及特定历史典故,但表达了隐逸思想和与世隔绝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晚号“天池山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主攻诗词。刘克庄的诗歌多反映自然山水、人生哲理,风格清新,充满禅意。
创作背景 《栖妻洞》创作于诗人隐居山林之际,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希望逃避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诗歌鉴赏
《栖妻洞》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古诗。全诗通过描绘一个深邃的洞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之情。开头几句描绘洞的深邃,暗示了人们在尘世中的迷失,接着引出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主题。诗人通过“几思绝人事”的反思,展现出对人世烦扰的厌倦,带着粮食来到这片与世隔绝的地方,体现了他寻求灵性寄托的愿望。
诗中的意象极富表现力,“孤亭渺云端”将孤独感与自然的渺小结合,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同时,“凭高眺城阙,扰扰如聚蚋”则通过对比,生动描绘出都市的繁忙与洞中宁静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最后,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怅望崖扉闭”中透露出深深的失落与无奈,似乎预示着对理想境界的无法抵达。
整首诗气息清新,意境幽远,极具禅意,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的追求,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隐逸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闻耆老言,兹洞深无际:引用老人之言,强调洞的深邃,暗示一切未知的可能性。
- 暗中或识路,尘外别有世:暗示在黑暗中或许能找到出路,与世隔绝的地方另有天地。
- 几思绝人事,赍粮穷所诣:思考与世隔绝的生活,带着食物意味着长时间的隐居。
- 棋终出易迷,炬绝入难继:棋局已结束,意味着事情已成定局,后续的路难以再续。
- 孤亭渺云端,于焉小休憩:孤亭在云端,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高远。
- 凭高眺城阙,扰扰如聚蚋:高处俯瞰城市的繁忙,如同蚊虫般聚集,形成鲜明对比。
- 尽捐滓秽念,遂有飞举势:抛弃污秽的念头后,心灵得到升华,感受到灵性的飞扬。
- 山灵娼清游,雨意来极锐:山中的灵气与细雨交织,营造出清新而锐利的氛围。
- 蒙蒙湿莎草,浥浥凉松桂:细雨湿润了草地与松桂,描绘出生机勃勃的自然。
- 暝色不可留,怅望崖扉闭:黄昏的色彩无法停留,最终的失落感与封闭感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扰扰如聚蚋”,将城市的喧嚣与蚊虫对比。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山灵与雨意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意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灵性升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象征深邃与未知,代表心灵的探寻。
- 孤亭:象征孤独与高远,隐喻诗人的孤独心境。
- 城阙:代表世俗生活的繁忙与困扰,形成对比。
- 莎草、松桂:自然的象征,传达生命的清新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耆老”指的是谁? A. 年轻人
B. 年长的老人
C. 诗人 -
诗中“棋终出易迷”的意思是什么? A. 棋局结束,容易迷失方向
B. 棋局还在进行中
C. 棋局很简单 -
诗人对城市的感受是怎样的? A. 热闹
B. 繁杂如蚊虫
C. 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栖妻洞》 vs 《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主题,但《栖妻洞》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逃避,而《山居秋暝》则描绘了秋天山居的具体景象与情感。两者在意象上各有特色,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及其代表作》
- 《诗词鉴赏入门》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