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

时间: 2025-01-04 10:26:04

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

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

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
作者: 李端 〔唐代〕

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
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
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诗人和好友苗员外在寺庙的僧舍中过夜。夜深人静,诗人倚着拐杖,望着远方的月亮,感受到一丝清凉。竹帘垂落,霜雪覆盖着竹子,显得格外宁静。微风拂过,吹拂着远处的小路,落叶在长廊中飘落,发出沙沙的声响。诗人回忆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内心却充满了对离别的伤感。


注释

  • 潘安:指潘岳,字安仁,西汉著名的才子,以美貌和才华著称。这里借用其名,象征秋天的诗兴。
  • 凉夜:指夜晚天气凉爽,营造出一种清新、孤寂的氛围。
  • 倚杖:诗人依靠手杖,表现出一种悠闲、沉思的状态。
  • 回风:指从远处吹来的微风,带来凉意。
  • :形容落叶或风声,带有一种清脆的音效。
  • 交亲会:指与好友相聚,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贞观年间,活动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秋天的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秋日与友人同宿寺庙时,正值凉爽的季节,夜晚的清静使人感到悠闲,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所描绘的寺庙环境和秋日的意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惜。


诗歌鉴赏

李端的《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通过清雅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欢愉与离别后的惆怅。诗的开篇以“潘安秋兴动”引入,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后文的情感基调埋下了伏笔。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凉夜宿僧房的情境,倚杖而立,似乎在沉浸于思考,月光与竹影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中“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两句,描绘了秋夜的微风和落叶,意象清晰,音韵和谐,仿佛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与孤寂。最后一句“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则是情感的高潮,抒发了与友人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苦涩,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珍贵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具有浓厚秋意与情感厚度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潘安秋兴动:提到潘安,表明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兴奋,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 凉夜宿僧房:描绘出清凉的夜晚,增添了一层静谧的氛围。
  3. 倚杖云离月:诗人倚靠手杖,凝视着远处的月亮,展现出一种思考的姿态。
  4. 垂帘竹有霜:竹子被霜覆盖,表现出秋季的特征,增加了季节感。
  5. 回风生远径:微风轻拂,带来远方的气息,象征着遥远的思念。
  6. 落叶飒长廊:落叶在长廊中沙沙作响,加深了诗的孤寂感。
  7. 一与交亲会:与友人相聚的快乐时光。
  8. 空贻别后伤:离别后留下的伤感,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风、叶)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离别与沉思。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寓意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 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潘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夏季的热情
    B. 秋季的思考
    C. 冬季的寒冷
    D. 春季的生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倚杖云离月”,表达了诗人对__的思考。

  3. 判断题: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离别的伤感。 (对/错)

答案

  1. B
  2.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李端的《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涉及离别与友情的主题,但李端侧重于秋夜的静谧与思考,而白居易则更强调离别的愁苦。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人对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端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