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时间: 2025-01-19 16:53:13

气离清浊割。

元开天地分。

三才初辨正。

六位始成文。

继天爰立长。

安民乃树君。

其明广如日。

其泽厚如云。

惟昔我文祖。

拨乱拒讴歌。

三分未抚运。

八百不陵河。

礼敷天下信。

乐正神人和。

风尘行息警。

江海欲无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
继天爰立长。安民乃树君。
其明广如日。其泽厚如云。
惟昔我文祖。拨乱拒讴歌。
三分未抚运。八百不陵河。
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
风尘行息警。江海欲无波。

白话文翻译:

气息分清浊,宇宙初开天地分明。
三才(天地、人与神)开始辨别正道,六位(方位、时间、五行等)初步形成文理。
继承天道,长久地建立秩序,安定民众才是树立君主的根本。
他的光明广阔如太阳,他的恩泽深厚如云彩。
回想昔日我们的文祖,拨乱反正,抵制谣言和歌谣。
三分之地尚未抚平,八百里河山仍未安宁。
礼法普及天下,信义得以恢复,乐音正直,神人和谐。
风尘停息警醒,江海将要无波。

注释:

  • 气离:气息的分离。
  • 元开:初开,宇宙的开端。
  • 三才: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 六位:指方位和时间等六个方面。
  • 文祖:指古代的文化祖先,通常是指文王或先贤。
  • 拨乱拒讴歌:指拨乱反正,拒绝谣言和虚假之言。
  • 三分未抚运:三国分裂尚未平定。
  • 八百不陵河:指的是八百里河山未得到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生活在南朝梁时期,以其骈文和诗歌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政治、人生、自然等主题,深受当时士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时代,庾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先贤治国理政的追忆,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周五声调曲》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庾信的骈文风格,更在内容上深刻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诗中通过清浊的分离和天地的开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体现了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三才、六位的提及,不仅是对宇宙构成的描绘,也暗示着社会的法则和秩序。

在表达对文祖的追忆时,庾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敬仰,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最后两句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和平与和谐社会的渴望,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整体上,这首诗以清新的气韵、深邃的思想和优雅的语言,展现了庾信作为文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气离清浊割:开篇即以自然现象引入,暗示宇宙的变化与人类的处境。
  • 元开天地分:展现宇宙初开的宏伟。
  • 三才初辨正:强调天地人三者的正确关系。
  • 六位始成文:指社会秩序的确立。
  • 继天爰立长:延续天道的重要性。
  • 安民乃树君:安定民众是君主之本。
  • 其明广如日:君主的智慧光明如日。
  • 其泽厚如云:君主的恩泽深厚如云。
  • 惟昔我文祖:追忆文祖的治国理政。
  • 拨乱拒讴歌:提倡正义,抵制谣言。
  • 三分未抚运:暗指国家分裂局势。
  • 八百不陵河:强调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 礼敷天下信:呼唤礼法的普及。
  • 乐正神人和:人们和谐相处,乐音正直。
  • 风尘行息警:社会动荡的警示。
  • 江海欲无波:渴望平静安宁的社会。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大量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如“明广如日”、“泽厚如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君主的特质。
  • 排比:诗中多处使用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人民安定的渴望,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源泉,代表自然的变化。
  • 天地:象征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 三才、六位:象征自然和社会的秩序。
  • 光明、恩泽:象征君主的智慧与德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气离清浊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自然的变化
    B. 人心的动荡
    C. 政治的稳定

  2. “三分未抚运”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状况? A. 春秋战国
    B. 三国时期
    C. 隋唐时期

  3. 诗中提到的“文祖”可能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文王
    B. 孟子
    C. 老子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周五声调曲》都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感伤,而《周五声调曲》则强调治国理政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庾信诗文选》
  • 《南北朝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