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寺》
时间: 2025-01-01 14:2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峭壁青连古院松,
疏林声渡晚风钟。
地擎鳌背中分势,
僧住天宫第几重。
泉落断崖悬素练,
树蟠危石挂苍龙。
登临远与红尘隔,
疑在三山最上峰。
白话文翻译:
在峭壁的青色背景下,古老寺院的松树挺拔而立,稀疏的树林间,晚风中传来钟声。大地支撑着龙的背部,形成了独特的地势,僧人们居住在天宫的几层高处。泉水从断崖上倾泻而下,如同悬挂的白练,树木盘绕在危石上,仿佛挂着苍龙。登上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似乎置身于三山之巅。
注释: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青连:指青色的松树与山石相连。
- 古院:古老的寺院。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晚风钟:傍晚时分风中传来的钟声。
- 地擎鳌背:地势像龙的背部一样高耸。
- 天宫:指高处的寺庙,形容僧人居住的地方。
- 素练:形容泉水如白色绸缎般悬挂。
- 苍龙:形容树木的形态如同龙一样盘旋。
-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高远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景瞻,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崇庆寺时,受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启发,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然。
诗歌鉴赏:
《崇庆寺》一诗通过描绘崇庆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向往宁静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峭壁青连古院松”展现了崇庆寺的险峻地势与古老的韵味,接着以“疏林声渡晚风钟”描绘了傍晚时分寺院的宁静,钟声在微风中轻轻响起,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中间部分“地擎鳌背中分势,僧住天宫第几重”通过对地势的描述,展现了寺院的雄伟与僧人的隐逸生活,仿佛他们生活在仙境中,远离了世俗的纷争。后半部分“泉落断崖悬素练,树蟠危石挂苍龙”则进一步描绘了崇庆寺周围的自然景观,泉水从高崖落下,呈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树木在险石上盘绕,如同苍龙游弋,生动而形象。
最后以“登临远与红尘隔,疑在三山最上峰”结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理想的心境,仿佛在这里可以忘却人间的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升华。整首诗意境深远,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心灵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峭壁青连古院松:描绘了崇庆寺的环境,青色的峭壁与古老的松树相连。
- 疏林声渡晚风钟:晚风中传来的钟声,增添了寺院的宁静。
- 地擎鳌背中分势:地势如同龙的背部,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高耸。
- 僧住天宫第几重:僧人居住在高处,仿佛在天上的宫殿,强调了修行的高尚。
- 泉落断崖悬素练:泉水从高崖倾泻而下,如同白色的绸缎。
- 树蟠危石挂苍龙:树木在险石上盘绕,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奇妙。
- 登临远与红尘隔:登高望远,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 疑在三山最上峰: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仙山,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擎鳌背”,将地形比作龙的背部,形象生动。
- 拟人:树木如同苍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崇高理想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峭壁:象征险峻与高远,体现出寺院的高峻。
- 松树:代表坚韧与古老,象征着历经风霜的智慧。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凉,传递出自然的美好。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晚风钟”是指什么?
- A. 晚上的钟声
- B. 风中的钟声
- C. 古老寺院的钟声
- D. 远方的钟声
-
“地擎鳌背”中“鳌”指的是什么?
- A. 龙
- B. 鳌鱼
- C. 龟
- D. 幻想的生物
答案: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描绘自然与思乡情怀。
- 《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崇庆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的思考,但《崇庆寺》更侧重于寺院的宁静,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秋天的孤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
以上是对《崇庆寺》的全面解读,包括原文、白话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