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沙河县》
时间: 2025-01-17 09:45:58意思解释
过沙河县
作者: 夏子龄 〔清代〕
原文展示:
乱辙临河整复斜,一鞭著力马喷沙。
荒城避寇官招吏,野寺无僧佛破家。
尚有军书传契箭,从无烽堠响悲笳。
哀鸿饥雁知多少,漂泊于今未有涯。
白话文翻译:
在河边的乱辙上,马车经过时留下斜斜的痕迹,一鞭子抽下去,马儿在沙滩上扬起了尘土。荒凉的城池为了躲避敌人,官吏们四处招募;野外的寺庙中没有僧侣,佛像也因战乱而破败。尚有军书和契约的箭矢流传,但烽火台上却再也没有传来的悲哀号角。哀鸿与饥饿的雁群,不知道有多少,它们漂泊流浪至今,依然没有尽头。
注释:
- 乱辙:马车经过后留下的杂乱车辙。
- 喷沙:马奔跑时扬起的沙尘。
- 荒城:被战乱摧毁的城市。
- 避寇:躲避敌人的侵扰。
- 烽堠:烽火台,古时用以传递战报的哨所。
- 悲笳:悲伤的号角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子龄,清代诗人,生活在战乱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及对人间苦难的感怀。夏子龄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情感真挚,善于用生动的意象描绘社会现状。
创作背景:
《过沙河县》创作于清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沙河的旅途,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蕴含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既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过沙河县》是一首充满浓厚历史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沙河的旅途时,运用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开头两句通过“乱辙”和“喷沙”的意象,生动地体现了行旅的艰辛,暗示了战乱带来的无序和不安。接下来的“荒城避寇官招吏”,描绘了战乱使得城市荒废,官吏不得不招募,显示出社会的动荡和无奈。
诗中提到的“野寺无僧佛破家”,更是对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毁灭的深刻反思,表现出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还有精神世界的荒凉。同时,最后两句通过“哀鸿”和“饥雁”的意象,传达出无尽的悲哀和游荡的孤独,令人感受到漂泊者的无助和绝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深刻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辙临河整复斜:车辙杂乱不堪,斜斜地延伸到河边,暗示行旅的艰辛与不顺。
- 一鞭著力马喷沙:马儿奔跑时扬起沙尘,一方面描绘出旅途的急迫,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对抗逆境的决心。
- 荒城避寇官招吏:荒城代表着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官员四处招募,显示出社会的混乱与失序。
- 野寺无僧佛破家:野外的寺庙因战乱无人,佛像也破败,表现出信仰与文化的破灭。
- 尚有军书传契箭:战争的痕迹依然存在,流传的军书与箭矢象征着战乱的持续。
- 从无烽堠响悲笳:烽火台上再也听不到悲伤的号角声,暗示着战争已无胜利的希望。
- 哀鸿饥雁知多少:哀鸿与饥饿的雁群,象征着流亡者的悲惨命运。
- 漂泊于今未有涯:表达了漂泊的无尽与绝望,传达出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哀鸿”与“饥雁”,比喻流亡者的苦痛。
- 对仗:如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马喷沙”,使画面更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无尽漂泊的哀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辙:象征着混乱与无序的社会状态。
- 荒城:代表被战火摧毁的城市,体现战争的残酷。
- 野寺:表达了信仰与精神生活的破灭。
- 哀鸿饥雁:象征流亡者的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乱辙”主要象征什么? A. 平静的生活
B. 社会的混乱
C. 美丽的自然
答案:B -
“荒城避寇官招吏”中的“避寇”指的是什么? A. 迎接敌人
B. 躲避敌人的侵扰
C. 参与战斗
答案:B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和平与安宁
B. 战争与苦难
C. 自然与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国家的命运。
- 李白《将进酒》:虽主题不同,但也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变化的接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夏子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