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天竺》

时间: 2025-01-09 14:08:16

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

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

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

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天竺
崔涂 〔唐代〕
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
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
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
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

白话文翻译:

忽然想起曾经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千座山峰靠近沃州。自从分别以来,秦地的树木已经老去,而我归去时正值海门的秋天。汲水时带着寒冷的月光,禅寺的邻居是贾客的船只。遥远地思念那清幽的兴致,丝毫不厌倦那石林的幽静。

注释:

  • 忽忆:突然想起。
  • 栖处:栖息、居住的地方。
  • 沃州:指沃野丰饶的地方,可能指长安附近。
  • 秦树:指秦地的树木,象征着归属和故乡。
  • 海门:指海边的门口,这里用来指代归乡的秋季。
  • 汲带:汲水时带上。
  • 寒汀月:寒冷的水边映照着明月。
  • 禅邻:禅宗寺庙的邻居。
  • 贾客舟:商人的船只。
  • 清兴:清幽的兴致,心情愉悦。
  • 石林幽:石林的幽静,环境的宁静。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崔涂,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僧人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生活地方的怀念以及对归乡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僧归天竺》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感伤结合在一起。首句“忽忆曾栖处”开篇即引出怀旧的主题,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接下来的“千峰近沃州”描绘了诗人曾经栖息的美丽山水,暗示着他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与向往。

在“别来秦树老”中,诗人通过树木的衰老表现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而“归去海门秋”则将季节的变化与归程相联系,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接着“汲带寒汀月”的描写,展现了月光下的静谧水边,给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意境。

最后两句“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尽管身处他乡,心中对那清幽的地方依然充满向往,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满足。整首诗以极富画面感的意象,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忽忆曾栖处: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情感的突发。
    • 千峰近沃州:形象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显示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别来秦树老:时间的流逝,树木的衰老传达出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 归去海门秋:归乡的时节正值秋天,增添了一层忧伤。
    • 汲带寒汀月:水边的月光映照,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美感。
    • 禅邻贾客舟:生活的交往,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遥思清兴惬: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表露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不厌石林幽: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与树木的衰老相联系,象征岁月的流逝。
    • 对仗:如“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对称工整,音韵和谐。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千峰、寒汀、石林)来反映内心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千峰: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秦树:象征古老的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海门秋:秋天的归家,象征着时间与归属感。
  • 寒汀月:月光的清冷与宁静,象征内心的平和。
  • 石林幽:宁静的环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千峰”是指什么?
      • A. 山峰
      • B. 河流
      • C. 草原
    2. “别来秦树老”中的“秦树”暗示了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诗人的朋友
      • C. 诗人的爱人
    3.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宁静的生活情感,但在对孤独的描写上更为直接。
    • 孟浩然《春晓》:与《送僧归天竺》一样,展现了自然之美,但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