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宿天彭僧舍
身世两相惜,秋云每独兴。
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
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
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
白话文翻译:
作者与友人相惜,彼此感情深厚。秋天的云彩总是令人感到孤独与惆怅。难以将尘世的琐事与雪山的僧人谈论。即使有心归隐田园,却始终未能如愿。这份心情难以平复,唯有在草堂中挑尽灯火,独自思索。
注释:
- 身世:指个人的身世、经历。
- 相惜:彼此珍惜、爱惜。
- 尘界:指尘世,世俗的生活。
- 雪山僧:指住在雪山上的僧人,象征超脱世俗的隐士。
- 力善:用力去做某事。
- 归耕:回归田园生活,种地耕作。
- 草堂灯:草堂中的灯,象征夜晚独处的孤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雪山僧”,可以理解为对佛教文化的隐喻,代表了超脱与宁静的境界。雪山象征着高洁与清静,常常与修行、隐逸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扬,曾任官职,后归隐山林。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天,作者在天彭的僧舍宿夜,感慨与友人的情谊与心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宿天彭僧舍》是一首充满哲理意蕴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惜。诗的开头“身世两相惜”引出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相互理解与珍惜,尤其在秋天的氛围下,这种情感显得愈加珍贵。秋天常常被视为沉思与反思的季节,诗中“秋云每独兴”便是这种孤独感的体现。
“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则是对世俗琐事的无奈与对高洁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此处将心灵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境。接着“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现实的无情让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结尾的“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夜深人静中,作者在草堂中挑灯思索,心中无法平复的情怀尽显无遗。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展现了唐诗的精妙与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世两相惜:指作者与友人之间珍贵的情谊。
- 秋云每独兴:秋天的云彩总是让人感到孤独。
- 难将尘界事:难以谈论世俗的琐事。
- 话向雪山僧:想要向雪山的僧人倾诉。
- 力善知谁许:努力想要知道谁能理解自己。
- 归耕又未能:想回归田园生活却未能实现。
- 此怀平不得:这份心情难以平复。
- 挑尽草堂灯:在草堂中挑尽灯火,独自思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身世两相惜”与“归耕又未能”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云彩与孤独相联系,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对世俗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秋天的意象,传达了孤独与思索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云:象征孤独与思考。
- 雪山僧:象征超脱与宁静。
- 草堂灯:象征孤独的思索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山僧”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超脱与宁静
C. 朋友
D. 秋天 -
诗人希望归隐田园,诗中哪句表达了这一愿望? A. 身世两相惜
B. 此怀平不得
C. 归耕又未能
D. 秋云每独兴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乡,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山中问答》:强调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与《秋宿天彭僧舍》中对隐逸的渴望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