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与王处士话别》

时间: 2025-01-09 13:35:28

微灯照寂寥,此夕正迢迢。

丹桂得已晚,故山归尚遥。

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

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灯照寂寥,此夕正迢迢。
丹桂得已晚,故山归尚遥。
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
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


白话文翻译:

微弱的灯光照耀着寂静的夜晚,今晚的夜空显得格外遥远。丹桂花虽然已经开了,但故乡的归路依然遥远。虫鸣声在暗墙上轻轻移动,月光照在寒冷的树条上。这次离去仿佛是真正的隐退,期待你能试着带来一瓢水。


注释:

  • 微灯:微弱的灯光。表现出夜晚的孤寂。
  • 寂寥:寂静而空旷,形容环境的冷清。
  • 丹桂:指的是桂花,象征着秋天的成熟与丰收。
  • 故山:指的是故乡。
  • 虫声:指昆虫的鸣叫声。
  • 暗壁:指暗淡的墙壁,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寒条:指寒冷的树枝,表现出秋天的寒意。
  • 真隐:真正的隐退,指的是远离尘世的生活。
  • 一瓢:一瓢水,象征着一种期望或祝愿。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丹桂”常常与中秋、团圆的主题相关联,寓意着思乡之情。此外,诗中“此去如真隐”可以理解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道家文化有一定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涂,唐代诗人,性格清高,崇尚隐逸,作品多反映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天,正值诗人与王处士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个时期正值唐代的繁盛,诗人感受到世俗的喧嚣,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


诗歌鉴赏:

《秋夕与王处士话别》是一首充满秋韵的离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微灯照寂寥”便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微弱的灯光映照在冷清的环境中,令人感到一种无奈与惆怅。接着提到“丹桂得已晚”,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两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虫鸣与月色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更是从离别的沉重中升华出一种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冀与祝愿。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表现力,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索的哲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微灯照寂寥:微弱的灯光照亮了空寂的环境,初步展现孤独的氛围。
    • 此夕正迢迢:此夜显得遥远,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 丹桂得已晚:桂花已经开了,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 故山归尚遥:归乡的路途依然遥远,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
    • 虫声移暗壁:虫鸣声在墙壁上回响,营造出静谧的夜晚。
    • 月色动寒条:月光照在寒冷的树枝上,增强了秋天的凉意。
    • 此去如真隐:离去的感觉像是真正的隐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期君试一瓢:期待朋友能带来一瓢水,象征着对友谊的珍视与期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和夜晚的孤寂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加了韵律感,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虫声与月色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和哲思。


意象分析:

  • 微灯:象征孤独,暗示内心的寂寞。
  • 丹桂:秋天的象征,寄托了思乡之情。
  • 虫声:自然界的声音,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月色:象征清冷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寒条:代表着秋冬的来临,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微灯照寂寥”的意思是? A. 明亮的灯光照耀
    B. 微弱的灯光照亮寂静的环境
    C. 灯光昏暗

  2. “丹桂得已晚”中的“丹桂”指的是? A. 一种树
    B. 桂花
    C. 其他植物

  3. 诗人对离去的感受是? A. 愉悦
    B. 忧伤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崔涂与王维的离别诗,王维的作品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崔涂则更突显内心情感的波动。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选》
  3. 《唐代诗人崔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