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幽兰》

时间: 2025-01-09 00:45:29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白话文翻译:

这株幽兰谁能知晓,它的贞洁芬芳只是在暗中保持。
既然没有君子来佩戴它,那么它的香气也并不因此而衰败。
白露时节已经早早降临,青春的时光却总是迟到。
我不知道那路旁的草,芬芳又有什么用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植:指幽静生长的植物,特指兰花。
  • 贞芳:指洁白芬芳,象征高洁的品格。
  • 君子:在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 国香:国家的香气,指名贵的花卉。
  • 白露:指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9月初,象征秋天的到来。
  • 当路草:路旁的草,象征平常之物。

典故解析: “君子”一词在古代文化中常用来指代有道德、有才华的人,而兰花则常被视为君子的象征,表达人品的高洁。诗中提到的“国香”暗指兰花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通过幽兰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反映了自身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幽兰》通过描绘兰花的孤芳自赏,展现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诗的开头“幽植众能知”,强调了兰花的隐逸与不被世人所知,象征着那些有高尚品德的人往往不被理解或重视。接下来的“贞芳只暗持”,则进一步揭示了兰花的孤独与坚贞,虽无人赏识,但它依然保持自己的芳香。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表达了即便没有君子来佩戴,兰花的香气也不会因此而减退,象征了内在价值的恒久不变。接着诗人提到“白露沾长早”,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无常,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则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似乎在问路旁的草丛是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整首诗以兰花为主线,贯穿着孤独、高洁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植众能知:指的是生长在幽静处的兰花,虽然鲜有人知,但它依然存在。
  2. 贞芳只暗持:兰花的品格与香气在暗处默默保持,显示出其高洁的特质。
  3. 自无君子佩:即便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来佩戴兰花,它的香气也不因而衰退。
  4. 未是国香衰:强调兰花的香气与品德的永恒性,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5. 白露沾长早:时节已经进入白露,意味着秋天的来临,象征时间流逝。
  6. 青春每到迟:青春的到来总是晚于预期,表现出对时光的惋惜。
  7. 不知当路草:路旁的草丛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疑问。
  8. 芳馥欲何为:问芳香的目的,进一步探讨生命与价值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高洁品德的象征。
  • 拟人:赋予兰花以情感和思想,增强诗意。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兰花的隐逸与坚贞,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兰:象征高洁、孤独的品格。
  • 君子:代表德才兼备的人。
  • 白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路旁草:表现生命的普遍性与价值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幽植众能知”中的“幽植”指的是: a) 生长在热闹的地方
    b) 生长在幽静的地方
    c) 生长在水边

  2. 诗中提到“白露”是指: a) 春天的来临
    b) 秋天的到来
    c) 夏天的炎热

  3.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表达了什么? a) 对生命意义的困惑
    b) 对花香的赞美
    c) 对草的羡慕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王羲之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浣溪沙》李清照:同样描写了孤独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具柔情与细腻。
  • 《夜泊牛津》王安石:虽然题材不同,但也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感受和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