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吴门》

时间: 2025-01-09 13:54:24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

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

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登吴门
作者:崔涂 〔唐代〕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
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
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日子里,我登上吴门,望着故乡却难以看见,心中的愁苦难以暂时放下。春潮映照着杨柳,细细的春雨飘洒入楼台。此时人迹寥寥,正好在晴天遇见归来的大雁。长安在远方,阳光照耀之下,我焦急地搔首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故国:指自己出生或生长的地方。
  • 愁襟:忧愁的心情。
  • 春潮:春天的潮水,比喻春天的气息。
  • :映照,照射。
  • 细雨:细小的雨。
  • 楼台:指楼房和亭台。
  • 静少人同:安静的地方很少有人到。
  • 晴逢雁正来:正好在晴天遇到归来的大雁。
  • 长安:古都,指唐代的都城,今西安。
  • 搔首独徘徊:焦急地搔头,独自徘徊。

典故解析:

  •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思乡之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抒发个人情感,常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流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身处吴门,思念故乡,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春日的感受。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常在春天时分抒发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春日登吴门》是一首充满抒情意味的古诗,诗人在春天来到吴门,内心却被故乡的思念所困。他的眼前是春潮与杨柳的美丽景象,而心中却满是愁苦。开篇“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忧愁直接表达出来,情感真挚而深厚。

随着诗句的展开,春潮与细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然而这种美好并未能使诗人忘却心中的忧愁。人迹稀少的环境让诗人感到孤独,晴天遇见归来的大雁则象征着希望与归属,但长安的遥远却又让他感到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搔首独徘徊”,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推向高潮,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描写春日美景的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人生的无奈,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诗人望着故乡却看不见,心中的愁苦无法暂时解除,直接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与杨柳的映衬,细雨的滋润,生动而优美。
  • “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描写环境的宁静,人少而显得更加孤独,遇见大雁则是一种生机的象征。
  •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长安的遥远让诗人感到无奈,焦急地搔首并徘徊,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比喻:春潮映照杨柳,细雨如丝,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 拟人:春潮和细雨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使景象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日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国:象征着根与归属,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春潮、杨柳、细雨: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体现了自然的美好。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理想,同时也是诗人心中遥不可及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吴门
    • B. 长安
    • C. 诗人的出生地
  2. “长安远于日”中的“日”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时间
    • C. 远方
  3. 诗人感到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 A. 风景优美
    • B. 人迹稀少
    • C. 春雨绵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感,不同的是,它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的思考,与崔涂的思乡情结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