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昨夜报春来,的皪岭梅开雪。
携手玉人同赏,比看谁奇绝。
阑干倚遍忆多情,怕角声呜咽。
与折一枝斜戴,衬鬓云梳月。
白话文翻译:
昨夜春天的消息传来,皪岭上的梅花如雪般盛开。
我与佳人携手同赏,看看谁的姿态更加奇特。
倚着栏杆不禁想起往事,怕那角声呜咽令人伤感。
我折下一枝梅花斜插在发间,衬托出月亮照耀下的云发。
注释:
- 报春:指春天的到来。
- 皪岭:地名,指梅花盛开的地方。
- 携手玉人:指与美人一起赏梅。
- 阑干:指栏杆。
- 角声:古代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暗指哀伤的乐声。
- 斜戴:指斜插在头发中。
- 鬓云梳月:形容女子的发式如云般柔美,月光映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范成大与其他南宋诗人相比,更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春天,正值梅花盛开之际。诗人在写作中表达了与爱人赏花的欢愉,以及对往昔情感的怀念。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借此传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好事近》是一首描绘春日梅花盛开的词作,充满了浓郁的春意和浪漫情怀。诗人以“昨夜报春来”开头,瞬间将读者带入春天的氛围中,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梅花的美丽。诗中的“携手玉人同赏”描绘了与佳人同赏美景的温馨画面,展现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接下来的“阑干倚遍忆多情,怕角声呜咽”,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怀往事,似乎对过去的情感有些惆怅,角声象征着哀伤,这种情感的转折让整首词更显层次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瞬间的珍惜以及对失去的惋惜。
最后一句“与折一枝斜戴,衬鬓云梳月”则是将梅花与女子的美丽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间美的赞美。梅花的清香与女子的娇美相辅相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情感经历紧密相连,成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报春来,的皪岭梅开雪。”:昨晚春天的消息到来,皪岭的梅花盛开宛如白雪。
- “携手玉人同赏,比看谁奇绝。”:我与美人携手共赏梅花,看看谁的美丽更加绝妙。
- “阑干倚遍忆多情,怕角声呜咽。”:倚在栏杆上想起往昔情感,害怕角声的哀伤唤起更多的回忆。
- “与折一枝斜戴,衬鬓云梳月。”:我折下一枝梅花斜插在发间,衬托出她的头发如云般柔美,似月光照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携手玉人同赏,比看谁奇绝”,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梅开雪”将梅花的洁白与雪花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怕角声呜咽”赋予声音以情感,使得环境与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以及对往日情感的珍惜与惋惜,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瞬间的铭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春天的代表花卉。
- 玉人:象征美丽的女子,代表爱情的对象。
- 阑干:象征思念与回忆的寄托。
- 角声:象征哀愁,唤起对过去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 A. 雪
- B. 梅花
- C. 风
-
诗人为什么“怕角声呜咽”?
- A. 害怕别人的打扰
- B. 想起往事的伤感
- C. 不喜欢音乐
-
“阑干倚遍忆多情”中的“阑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栏杆
- C.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范成大的《好事近》更多地描绘了春天的自然美和人间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更关注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对往事的追忆。两者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风格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