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春闺追和何籀韵
菱镜堆烟,黛螺过午犹慵扫。
荼蘼开了。衣桁杨花小。
识字鹦哥,婉转相排调。
愁多少。玉钩萦抱。
羞见红兰老。
白话文翻译:
在轻烟缭绕的梳妆镜前,黛色的螺髻到了午后仍然懒得打理。
荼蘼花已经盛开,衣架上的杨花轻巧而小巧。
那只识字的鹦鹉,婉转地排练着曲调。
内心的愁苦有多少呢?像玉钩一样纠缠着我。
我羞于见到那红兰花已然枯老。
注释:
- 菱镜:指一种古代的镜子,可能用菱角等材料制作。
- 黛螺:指女子用的发髻,颜色为黛色,形状如螺。
- 荼蘼:一种花,春天盛开,象征着春日。
- 衣桁:衣物的架子。
- 识字鹦哥:指会说话的鹦鹉,形象生动。
- 玉钩:比喻愁苦如钩子一般缠绕。
- 红兰:红色兰花,象征美丽与青春,老去则意味着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鼎孳,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意象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闲适与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点绛唇 春闺追和何籀韵》是一首典雅的词作,展现了春日闺房的静谧与女性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菱镜堆烟”描绘了一个朦胧的早晨,女子在镜前梳妆,隐约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慵懒。接着“荼蘼开了”一句,点出时节的变化,春花盛开,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词中通过“识字鹦哥”展现了闺房的生活情趣,鹦鹉的歌唱与女子的独处形成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玉钩萦抱”一句,使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愁苦缠绕内心的状态,令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与复杂。最后的“羞见红兰老”,则是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自怜,展现了女性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女性内心的脆弱,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菱镜堆烟:描绘了闺房的宁静与女子的慵懒。
- 黛螺过午犹慵扫: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女子的懒惰。
- 荼蘼开了:指春花盛开,象征生机。
- 衣桁杨花小:细致描绘衣物的柔美。
- 识字鹦哥:展现生活的趣味。
- 愁多少:反映内心的愁苦。
- 玉钩萦抱:比喻愁苦如钩一般缠绕。
- 羞见红兰老:表达对青春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钩”比喻愁苦,形象生动。
- 拟人:鹦鹉的歌声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灵动性。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加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春日的生机与女性的内心情感展开,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菱镜:象征女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 荼蘼: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美好。
- 鹦哥:象征生活的乐趣与孤独的对比。
- 玉钩:象征愁苦,暗示情感的深邃。
- 红兰:象征美丽与青春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菱镜”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镜子
C. 一种乐器 -
“玉钩萦抱”中的“玉钩”比喻了什么?
A. 美丽
B. 愁苦
C. 友情 -
诗中提到的“红兰”象征什么?
A. 青春流逝
B. 自然美
C. 内心宁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龚鼎孳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女性的内心情感,但龚的作品更侧重于春日的自然景象与愁苦的交织,而李的作品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龚鼎孳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