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时间: 2025-01-07 20:3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白话文翻译:
告别茂嘉十二弟。杜鹃和鹈鴂这两种鸟儿在绿树间鸣叫,听着它们的歌声让我想起《离骚》。更何况鹧鸪的叫声停住了,杜鹃的啼鸣却是那么凄切。啼叫到春天归去却无处可寻,心中苦恨春光早已消逝。算起来也没有抵挡住人间的离别。马上弹琵琶的时候,关外的夜色黑沉沉,更在长门外告别金阙。看那燕子,送走归来的妾。将军经历过百战,名声却已破裂。回首向河梁,万里之外,故人已长久绝别。易水边萧瑟的西风冷冽,满座衣冠如雪。正值壮士的悲歌未曾唱完。啼鸟还懂得这样的恨,想必不再啼叫,清泪长流变作鲜血。谁能与你共醉在明月之下呢?
注释:
- 鹈鴂:一种鸟,鸣声清脆。
- 杜鹃:又称布谷鸟,春天鸣叫,常被用作思乡和离别的象征。
- 离骚:屈原的诗作,表达对离别的悲伤。
- 琵琶:一种乐器,常与抒情相关。
- 长门:指长门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
- 燕燕:指燕子,象征春天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军事家,主张恢复中原,作品多表现出壮志未酬的悲愤。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辛弃疾与弟弟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战斗生活的反思,反映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国事之痛。
诗歌鉴赏: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是一首充满离别之情的词作,辛弃疾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他对离别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鹈鴂与杜鹃,象征着春天与离别的痛苦,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尤其是“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通过鸟鸣与春光的消逝,展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与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中反复提到的“故人长绝”与“满座衣冠似雪”,不仅强调了离别的沉重,也暗示了辛弃疾心中对国家和朋友的忧虑。在“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中,诗人感慨即使是鸟儿也懂得离别之苦,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全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茂嘉十二弟:开头即表明了离别的主题,直接点明了是与朋友的分离。
- 鹈鴂杜鹃实两种:用鸟的鸣叫唤起离别的情感,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离别的无奈。
- 啼到春归无寻处:春天的回归却找不到昔日的身影,透出离别的凄凉。
- 将军百战身名裂:以将军的经历比喻自己,强调战斗中的艰辛与名声的破裂。
- 易水萧萧西风冷:易水是古代著名的离别之地,西风冷冽,营造了离别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啼鸟还知如许恨”,将鸟的鸣叫与人的情感结合。
- 拟人:鸟儿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沉重感。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离别、思念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鹈鴂与杜鹃: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离别的哀愁。
- 琵琶:代表了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燕燕:象征着春天与别离,寄托对未来的期待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著名词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词中提到的“啼鸟”象征什么情感? A. 高兴
B. 离别的痛苦
C. 春天的到来
D. 战斗的勇气 -
“易水萧萧西风冷”中的“易水”指的是? A. 一条河流
B. 一种鸟
C. 一种乐器
D. 一种植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现了诗人与弟弟之间的思念情。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别与思念,但辛弃疾更倾向于壮志未酬的悲痛,而李清照则更显细腻的女性情感。
- 例如,李清照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柔和,而辛弃疾则是通过激昂的词句表达内心的愤懑与无奈。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