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桥映家家柳,泾通处处莲。
海山微出地,湖水远同天。
草没潮泥上,沙明蟹火然。
应随白太守,十只洞庭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水乡景象:桥梁映照着每家的柳树,泾河流通的地方到处开满了莲花。海和山微微地露出地平线,湖水远远地与天空相接。草丛被潮水淹没在泥土上,沙滩上蟹子在火光中闪烁。诗人应该跟随白太守,乘坐十只洞庭船去游玩。
注释
- 桥映:桥的影子映照在水中。
- 家家柳:每家每户都有柳树。
- 泾通:泾河流通的地方。
- 海山微出地:海和山的轮廓微微显露在地平线上。
- 湖水远同天:湖水在远处与天空相接,看似融为一体。
- 草没潮泥上:潮水涨起,草被淹没在泥土上。
- 沙明蟹火然:沙滩上,蟹子在火光下闪烁。
- 白太守:指代某位名叫白的太守。
- 洞庭船:指在洞庭湖上行驶的船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称(约1040-1090),字子明,号山农,宋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写山水风光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寄情于自然、追忆旧游之时,表现了他对水乡美景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白太守可能是其友人,诗人渴望与其再次游览曾经的美丽景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水乡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乡愁的深切思考。开头两句“桥映家家柳,泾通处处莲”通过对桥、柳、莲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水乡画面,隐喻着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接着“海山微出地,湖水远同天”则通过远近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浩瀚与宁静,给人以深远的遐想。
后面的“草没潮泥上,沙明蟹火然”则将景物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水乡特有的生机与活力,蟹子在晚霞下的闪烁,仿佛是生活中的乐趣与希望。最后一句“应随白太守,十只洞庭船”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向往,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与友人共游的期盼。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流畅的句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又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桥映家家柳:描写桥的倒影映在水中,柳树随风摇曳,展现了水乡的和谐美。
- 泾通处处莲:水流畅通的地方,开满了莲花,象征着丰饶与美丽。
- 海山微出地:远处的海和山微微露出地平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湖水远同天:湖面与天空相接,渲染了自然的广阔。
- 草没潮泥上:潮水上涨,草被淹没,表现了自然的变化。
- 沙明蟹火然:沙滩上蟹子闪烁,生动地描绘了水乡的生机。
- 应随白太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向往。
- 十只洞庭船:象征着诗人与友人共同游玩的欢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
- 对仗:如“草没潮泥上,沙明蟹火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对称美。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水乡美景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桥:象征着沟通与联系。
- 柳:代表柔美与生命力。
- 莲:象征高洁与美好。
- 海山:代表广阔与深邃。
- 湖水:象征宁静与悠远。
- 蟹:体现生动的自然元素,增添了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泾通”主要指什么? A. 河流
B. 柳树
C. 莲花
D. 山 -
“草没潮泥上”意指什么? A. 草被淹没
B. 草丰茂
C. 草被风刮倒
D. 草长得很好 -
诗人希望与谁一起乘船游玩? A. 自己
B. 白太守
C. 家人
D. 朋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幽静,而王禹称则侧重水乡的生动与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禹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