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旧令朱汉臣》
时间: 2024-09-19 21:59: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旧令朱汉臣
作者:刘友光 〔清代〕
莲勺秦时月,水色碧于玉。
中有焚鱼人,临轩濯双足。
兰芽宛中央,妙技能刻鹄。
溯洄望蒹葭,凄怆乱心曲。
我有一亩宫,三径殊局促。
君昔抱琴来,亲见山水渌。
桑麻蔼轮蹄,箫管转华烛。
桑扈托晨风,翱翔啄我粟。
墉壑何萧条,蚕盆亦不浴。
丁男鬻已尽,寡妻犹岸狱。
安得旧雨来,击鼓洗桎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与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诗的前两句提到秦时的月光,水面如玉,接着描述一个焚鱼的人在水边洗脚。
兰花的芽生长在中央,巧妙得如同雕刻的白鹤。
我沿着水流向上望去,看到芦苇,心中感到凄凉和忧伤。
我有一亩小园,三条小路显得特别窄小。
你曾带着琴来到这里,亲眼见过这山水的清澈。
桑树和麻田在车轮下生长,笛声与烛光交替。
晨风中,桑树上的鸟儿在飞翔,啄食我的粮食。
那高墙和沟壑是如此荒凉,连蚕也不再洗浴。
年轻的男丁已经全都卖尽,寡妇的命运如同监狱。
我如何能等待旧友的到来,敲鼓来洗净这些枷锁?
注释
- 莲勺:古代用来舀水或饮食的器具。
- 焚鱼人:指在水边烧鱼的人,暗示简单的生活。
- 兰芽:指兰花的嫩芽,象征着美好和纯洁。
- 溯洄:顺着水流逆行,暗指追忆过去。
- 蒹葭:即芦苇,常用来象征孤独与漂泊。
- 桎梏:古代的刑具,暗指束缚与压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友光,清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常使诗人感到孤独与无奈。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寄旧令朱汉臣》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开篇的“莲勺秦时月,水色碧于玉”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水边景象,瞬间引人入胜。诗中通过“焚鱼人”与“兰芽”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情感的基调却逐渐转向忧伤与凄凉。
尤其是“我有一亩宫,三径殊局促”一句,表达出诗人心中对空间与自由的渴望,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压抑感。接下来的描写中,桑麻和箫管的意象交织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失落,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最后两句“安得旧雨来,击鼓洗桎梏”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情感核心,诗人渴望旧友的到来,渴望解除生活中的束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渴望自由的心情。整首诗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内心的困境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莲勺秦时月,水色碧于玉。
- 描绘了宁静的水面与皎洁的月光,暗示美好的自然环境。
-
中有焚鱼人,临轩濯双足。
- 通过焚鱼人这一形象,表现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
-
兰芽宛中央,妙技能刻鹄。
- 兰芽的生长象征着生命与美好的希望。
-
溯洄望蒹葭,凄怆乱心曲。
- 追忆往昔,心中却充满了无奈与凄凉。
-
我有一亩宫,三径殊局促。
- 小园的狭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孤独。
-
君昔抱琴来,亲见山水渌。
- 回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增添了怀旧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碧玉,增强了视觉冲击。
- 对仗:如“焚鱼人”与“濯双足”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山水被赋予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月、碧水:象征宁静与美好。
- 焚鱼人:代表简单的生活状态。
- 兰芽:纯洁与希望。
- 蒹葭:孤独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焚鱼人”是指什么?
- A. 渔夫
- B. 养鱼人
- C. 烧鱼的人
- D. 诗人
-
“我有一亩宫,三径殊局促”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由
- B. 压抑
- C. 快乐
- D. 高兴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刘友光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悲苦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友光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