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刘念台先生传后》
时间: 2024-09-19 21:5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湖犹自念京畿,国破城春泪满衣。
台省几年明主弃,俊厨一网故人稀。
恨填东海常衔石,忍饿西山不采薇。
多事鼎翁为吊客,信公视死本如归。
白话文翻译:
在江湖上依然思念京畿地区,国破家亡,春天的泪水沾满了衣襟。
在台省待了几年,明君已然抛弃,才俊如网中鱼,故人已然稀少。
心中的恨意如东海的巨石,难以消除;忍受饥饿却不去西山采薇。
多事的鼎翁(指多事之秋的悲伤)成为了吊客,信公(指信奉公义的人)视死如归。
注释:
- 江湖:泛指游荡的人,常用来指代流浪或不归的生活。
- 京畿:指的是京城周边的地区,即北京。
- 台省:指明清时期的地方官署。
- 俊厨:才俊,才华出众的人。
- 东海:象征着无尽的恨意。
- 西山采薇:古人采薇而忍饥,这里指代忍受困苦而不屈服的精神。
- 鼎翁:指多事之秋,暗指社会动荡。
- 信公:指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纶(约1640年-?),字子龙,号青松,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刚健有力,作品多表现对时局的关注及个人遭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明朝覆灭、清朝兴起,诗人对此感慨万千,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湖犹自念京畿”开篇,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诗中充满了对国家沦陷、故人稀少的悲痛,诗人用“国破城春泪满衣”来形象地描绘出内心的哀伤。接着,诗人回忆在台省的时光,感叹明主的抛弃和才俊的稀少,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失望。
“恨填东海常衔石”一句,将诗人的痛苦与愤怒比作东海的巨石,难以磨灭,显示了强烈的情感波动。而“忍饿西山不采薇”,则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也暗含了对理想的坚持。最后两句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结合,表达了对忠义的深切思考,显示出诗人对生死的看法。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个人的悲伤,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湖犹自念京畿:游荡在江湖,依然怀念故乡的京畿之地。
- 国破城春泪满衣:国家已破败,春天的泪水湿透了衣襟,表现出悲痛。
- 台省几年明主弃:在台省待了几年,明君却已抛弃,暗指朝代更替。
- 俊厨一网故人稀:才俊如同网中捕获的鱼,朋友已然稀少,感慨孤独。
- 恨填东海常衔石:心中满是恨意,如同东海的巨石,沉重而难以消除。
- 忍饿西山不采薇:即使忍受饥饿,也不去西山采薇,象征着理想与坚持。
- 多事鼎翁为吊客:多事之秋,成了吊客,表明对社会动荡的无奈。
- 信公视死本如归:信奉公义,对于死亡的态度如同归家,表达侠义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恨填东海”,将恨意比作东海的巨石,形象生动。
- 对仗:如“忍饿西山不采薇”,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象征:春泪、东海、采薇等意象,均承载深厚的情感和历史寓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坚守,情感深沉而真挚,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江湖:象征流浪与不归,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 京畿:故乡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家国的眷恋。
- 东海:象征无尽的痛苦与恨意,寓意深刻。
- 西山采薇:象征理想与坚持,表现出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京畿”指的是哪个地区? A. 上海
B. 北京
C. 南京
D. 广州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忍饿西山不采薇”表达了诗人对__的坚持。
-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对故国的怀念。 (对/错)
答案:
- B
- 理想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通过简单的意象传递深遂的思念;而程纶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