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行舟》
时间: 2025-01-04 11:24: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断青山夕照残,
飘然一叶度更阑。
波浮皓月涛声细,
帘入清风露气寒。
明灭渔灯依极浦,
参差雁影落前滩。
升平不用刘琨舞,
行路空嗟世上难。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残照中,青山的轮廓渐渐模糊,我的船如同一片轻盈的叶子,缓缓穿行在夜色中。波光粼粼,皓月高悬,涛声细细,清风徐来,露水带着一丝寒意。远处渔灯闪烁,依偎在河岸边,稀疏的雁影在前滩落下。如今的太平盛世,不必像刘琨那样舞动歌唱,我在路上只感叹生活的艰难。
注释
- 青山:指远处的山峦,常用以衬托景色的苍茫。
- 夕照:指夕阳的余晖。
- 叶:这里比喻船只轻盈的状态。
- 更阑:指夜深时分。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涛声细:波涛声细微,给人宁静的感觉。
- 帘入:指清风如帘子般拂入。
- 露气寒:露水带来寒意。
- 明灭渔灯:渔民的灯光闪烁不定。
- 参差雁影:形态各异的雁群影子。
- 刘琨舞:指东汉末年的名将刘琨,舞蹈象征盛世的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梦鸿,明代诗人,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个人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秋夜,诗人或许正航行于水面,感受秋夜的宁静与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夜行舟》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诗人在夜晚的水上行舟,目睹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感受到孤独与思考。首联的“望断青山夕照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下的孤独与思索,青山的轮廓在夕阳下变得模糊,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接下来的描写则体现了秋夜的宁静与清冷,诗人用“波浮皓月”“涛声细”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之后,诗人通过渔灯和雁影,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孤寂与思索,渔灯的明灭与雁影的参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人世间的纷扰与不易。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升平的时代并不能让人忘却生活的艰难,现实的困扰依旧让人沉重。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断青山夕照残:在夕阳的余晖中,青山的轮廓渐渐消失,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飘然一叶度更阑:船如同一片轻盈的叶子,轻快地穿行在深夜中,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 波浮皓月涛声细:水面波光闪烁,月光皎洁,涛声细微,营造出清幽的气氛。
- 帘入清风露气寒:清风如帘,露水带来寒意,暗示秋夜的清凉。
- 明灭渔灯依极浦:远处渔灯闪烁,依偎在河岸,增添了一种生活气息。
- 参差雁影落前滩:稀疏的雁影在前滩落下,象征着归属与思乡。
- 升平不用刘琨舞:即使在盛世,也无需像刘琨那样欢唱,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 行路空嗟世上难:在行路过程中,诗人感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比作“叶”,形象地表达了轻盈与灵动。
- 对仗:诗句中多处采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如“波浮皓月”,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画面更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描绘秋夜美景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永恒与人心的孤寂。
- 夕照: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渔灯: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归属感。
- 雁影:代表思乡与归属,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波浮皓月”描绘的是哪种自然现象?
- A. 风
- B. 水面波光
- C. 雾气
- D. 山影
-
“行路空嗟世上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欢愉
- B. 无奈
- C. 自豪
- D. 期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黄梦鸿的《秋夜行舟》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反映了夜晚的孤独与思考,但黄梦鸿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