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次原韵》

时间: 2025-01-14 14:28:11

金灯帘幕款清关,把臂翻疑梦寐间。

一去塞垣空别泪,重来京洛是衰颜。

脱骖深愧胥靡赎,裂帛谁怜属国还?

酒半却嗟行戍日,鸦青江畔度潺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次原韵
——吴兆骞

金灯帘幕款清关,把臂翻疑梦寐间。
一去塞垣空别泪,重来京洛是衰颜。
脱骖深愧胥靡赎,裂帛谁怜属国还?
酒半却嗟行戍日,鸦青江畔度潺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的灯光下,想起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仿佛在梦中。离开时,眼泪悄然流下,回到京城时却发现自己已显得憔悴。诗人羞愧于自己身世的困顿,感叹谁来怜悯自己对国家的归属感。半杯酒下肚,却惆怅于守边的日子,江边乌鸦啼鸣,水流潺潺,令人心生感慨。

注释

  • 金灯:指灯笼,象征着温暖的环境。
  • 帘幕:窗帘,暗示着私密和温馨的空间。
  • 塞垣:边塞的墙垣,象征着离别和边疆生活的艰辛。
  • 胥靡:古代指代微薄的财物,文中暗示对自身境遇的惭愧。
  • 裂帛:形容对国家的感情深厚,裂帛是古代祭祀的礼仪,常表示对国家的忠诚。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古代的首都长安和洛阳,象征着繁华与荣耀,而“塞垣”则代表边疆,体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历史上,边塞生活常常充满艰难,离别和思乡之情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兆骞(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律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诗风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对故国的思念,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与友人徐健庵相识后,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及对国家、家园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心境的矛盾。

诗歌鉴赏

吴兆骞的《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次原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国家的忧虑。开头几句描写了与友人相聚的温暖情景,金灯和帘幕构成了一个宁静而亲密的环境,仿佛在梦中。接下来的离别情景则充满了伤感,诗人用“别泪”和“衰颜”传达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苍老。诗中对于“脱骖深愧”的自责,展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困惑与不安。

在后半段,诗人转向了对国家与归属的思考,质疑“裂帛谁怜”,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一句“酒半却嗟行戍日”以酒作象征,暗示着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边疆生活的无奈,江畔的乌鸦与潺湲水声更是增添了几分忧伤的氛围。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离别、国家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灯帘幕款清关:营造出温馨的环境,暗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2. 把臂翻疑梦寐间:描绘亲密的肢体接触,仿佛在梦中,暗示时间的流逝。
  3. 一去塞垣空别泪:离别的伤感,流下的眼泪象征着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4. 重来京洛是衰颜:回到繁华的京城却发现自己憔悴,体现了时光的无情。
  5. 脱骖深愧胥靡赎:自我反省,感到对国家的愧疚,暗示生活的困顿。
  6. 裂帛谁怜属国还:对国家的思念与归属感,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7. 酒半却嗟行戍日:饮酒时的惆怅,感叹戍边生活的孤独。
  8. 鸦青江畔度潺湲:描绘江边的景象,乌鸦与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绪的起伏。

修辞手法

  • 比喻:金灯、帘幕比喻温暖的环境。
  • 拟人:江水潺湲,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重来京洛”与“一去塞垣”,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国家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基调沉重而深邃,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忧伤。

意象分析

  • 金灯:象征温暖、亲密的环境。
  • 塞垣:代表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
  • 京洛:象征繁华与荣耀,反衬个人的失落。
  • :代表生活中的惆怅与无奈。
  • 鸦青江畔:暗示时间流逝与思绪的起伏,增添了诗的凄美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A. 北京与洛阳
    B. 南京与广州
    C. 西安与成都
    D. 杭州与苏州

  2. 诗人用什么意象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伤感? A. 酒
    B. 鸦青江畔
    C. 别泪
    D. 金灯

  3. 诗中提到的“脱骖”暗示了什么? A. 自豪
    B. 羞愧
    C. 忧虑
    D. 高兴

答案:1.A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吴兆骞的《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次原韵》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吴兆骞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情感与身份的困惑,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