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
时间: 2024-09-19 21:2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阳太守意何如,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
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更從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山居。
白话文翻译:
丹阳的太守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他在下车前先去拜访茅卿。
自从被贬三次后,他开始专心奉道,恰逢五旬之初。
偶然在灵草中寻找,竟然遇见了芝圃,想要敲开真关借来玉书。
不再向他人询问事情的通宵与塞阻,天意使得官吏隐居在山中。
注释:
- 丹阳:指代地名,特指丹阳郡。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一方政务。
- 茅卿:茅山的道士,代表道教文化。
- 展节:指展开节操、志向。
- 三黜:古代官员三次被贬。
- 五旬:五十天,指道教节日的开始。
- 灵草:指灵药、神草。
- 芝圃:灵芝的园地,象征长生不老的草药。
- 真关:指道教的真理之门。
- 玉书:指天书或神秘的文书。
- 通塞:指事情的通畅与阻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思想家,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提倡士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操守,作品风格雄浑,情感深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范仲淹任丹阳太守时期,正值他经历了三次贬谪后的反思与自省。他在此诗中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崇敬,表现出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丹阳太守”开篇,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展现出一种官场与道教之间的对比。诗中提到的“茅卿”,是道教文化的象征,表示诗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作为太守的范仲淹,虽然身居官位,但内心渴望的是超脱和宁静。诗中提到的“展节事君三黜后”,反映了他对官场沉浮的无奈,但他选择了回归内心,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偶寻灵草逢芝圃”一句,用灵草与芝圃的意象,象征了长生与精神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道德的向往。最后几句更是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对与世俗的纠缠,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追求的价值。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范仲淹的个人情感,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阳太守意何如”:开篇直接点出身份,抛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 “先谒茅卿始下车”:表明他在官场之余,先去拜访道士,显示出对道教的重视。
- “展节事君三黜后”: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叹于官职的变化。
- “收心奉道五旬初”:表达了他在道教节日之际,决心归心向道的想法。
- “偶寻灵草逢芝圃”:描绘寻求灵药的场景,象征精神的追求。
- “欲叩真关借玉书”:表现了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 “不更從人问通塞”:决意不再向他人请教世俗的纷扰。
- “天教吏隐接山居”:强调天意使得他向往隐居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灵草、芝圃比喻追求的长生与真理。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象征:茅卿、灵草等意象象征着道教文化和追求精神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与对道教理想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的价值,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丹阳:象征地方权威与责任。
- 茅卿:道教的象征,传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尊重。
- 灵草、芝圃:象征着追求长生与超脱。
- 真关、玉书:象征着对真理及智慧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丹阳太守意何如”中“意”字的意思是? A. 感情
B. 意思
C. 心情
D. 思想 -
茅卿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官员
B. 道士
C. 学者
D. 政客 -
“欲叩真关借玉书”的意思是? A. 向人借书
B. 追求真理
C. 寻找宝物
D. 询问问题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本诗在意境上都体现了对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注重描绘自然之美,而范仲淹则更加强调心灵的追求与道德的修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范仲淹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