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迹人间四十年,
镜中不觉已华颠。
山川惨澹秋多感,
灯火青荧夜少眠。
壮志已忘榆塞外,
高情正在酒垆边。
扁舟不恨无人识,
且复长歌入暮烟。
白话文翻译:
我在世间漂泊了四十年,
在镜子中不知不觉已经满头白发。
山川景色惨淡,秋天让我感慨良多,
夜晚灯火微弱,难以入眠。
壮志豪情早已忘却在边塞之外,
而高昂的情绪却仍在酒肆边上。
我不怨恨无人识我的小舟,
只愿在暮色中长歌一曲。
注释:
- 浪迹:漂泊、流浪的意思。
- 华颠:华,指白发;颠,指头顶。合起来指满头白发。
- 惨澹:惨淡,形容景色萧条。
- 青荧:形容灯光微弱,青色的火光。
- 榆塞:指边塞,历史上常指战争边境。
- 酒垆:酒馆、酒肆。
- 扁舟:小船,通常指简单的舟船。
- 暮烟:傍晚的烟雾,象征着黄昏的宁静。
典故解析:
“榆塞”出自边塞诗,常常用来指代离家远、战争频繁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建立、北方金朝的侵略等重大历史事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期盼。
创作背景:这首《浪迹》写于陆游晚年,正是他经历了许多风雨与沧桑之后,面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诗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浪迹》是一首表现诗人对人生感慨的作品。诗的开头以“浪迹人间四十年”自述,展现出诗人经历了四十年的漂泊与艰辛,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接着“镜中不觉已华颠”,既是对自身容颜变化的无奈,也是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在描写山河的“山川惨澹秋多感”中,诗人通过惨淡的自然景象传达了内心的悲凉与感悟。而“灯火青荧夜少眠”则表现出他因思绪万千而难以入眠的状态,夜晚的孤独与寂寞令人心头沉重。
后面几句转向对理想与情感的反思,“壮志已忘榆塞外”表达了对往昔壮志的遗忘,而“高情正在酒垆边”则是对现实中快乐时光的珍惜。最后一句“扁舟不恨无人识,且复长歌入暮烟”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接受与洒脱,选择在暮色中放声歌唱,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感悟,充满了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浪迹人间四十年”:诗人自述漂泊四十年,暗含无奈与沧桑。
- “镜中不觉已华颠”:自我意识到的变化,岁月无情。
- “山川惨澹秋多感”:自然景色的惨淡引发诗人的感伤。
- “灯火青荧夜少眠”:夜晚的孤独与思绪的纷杂。
- “壮志已忘榆塞外”:对理想的放弃与遗忘。
- “高情正在酒垆边”:享受当下的快乐时光。
- “扁舟不恨无人识”:对自己处境的洒脱与接受。
- “且复长歌入暮烟”:在黄昏中高歌,象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壮志已忘”与“高情正在”形成对照。
- 比喻:将人生比作漂泊,反映人生的无常。
- 拟人:自然景色与心情相互映衬,增强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对理想的遗忘与对现实时光的珍惜,同时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困境的洒脱态度。
意象分析:
- 浪迹:象征漂泊与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
- 华颠:象征时间流逝与衰老。
- 山川:象征自然环境与诗人的心境。
- 灯火:象征孤独与思维的沉重。
- 酒垆:象征生活中小确幸的快乐源泉。
- 扁舟:象征诗人的孤独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浪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陆游
- D. 白居易
-
“壮志已忘榆塞外”中的“榆塞”主要指代什么?
- A. 家乡
- B. 边塞
- C. 田园
- D. 城市
-
诗中“灯火青荧夜少眠”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思考
- C. 安详
- D. 激动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陆游的《浪迹》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思考,但陆游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而王维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人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