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河南郑侍郎 薛能 〔唐代〕
三峡与三壕,门阑梦去劳。 细冰和洛水,初雪洒嵩高。 大雅何由接,微荣亦已逃。 寒窗不可寐,风地叶萧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三峡与三壕之间,梦中奔波劳苦。 细冰与洛水相融,初雪洒落在嵩山高处。 如何能接触到大雅之音,微小的荣耀也已逃离。 寒冷的窗边难以入眠,风中树叶发出萧瑟之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 三壕: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一地名。
- 门阑:门框,此处指家门。
- 细冰:细小的冰块。
- 洛水:流经洛阳的河流。
- 嵩高:嵩山,五岳之一,位于河南。
- 大雅:指高雅的文化或音乐。
- 微荣:微小的荣誉。
- 寒窗:寒冷的窗边。
- 萧骚:风吹树叶的声音。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涉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字大拙,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是寄给河南的郑侍郎,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薛能身处异地,思念朋友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三峡、三壕、洛水、嵩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诗中“细冰和洛水,初雪洒嵩高”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大雅何由接,微荣亦已逃”则表达了对高雅文化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对世俗荣誉的淡漠。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寄怀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峡与三壕,门阑梦去劳。”:诗人身处三峡与三壕之间,梦中奔波劳苦,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
- “细冰和洛水,初雪洒嵩高。”:细小的冰块与洛水相融,初雪洒落在嵩山高处,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 “大雅何由接,微荣亦已逃。”:表达了对高雅文化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对世俗荣誉的淡漠。
- “寒窗不可寐,风地叶萧骚。”:寒冷的窗边难以入眠,风中树叶发出萧瑟之声,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寂感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细冰和洛水”比喻冬日的景象。
- 拟人:“微荣亦已逃”将微小的荣誉拟人化,表达了对世俗荣誉的淡漠。
- 对仗:“三峡与三壕”与“细冰和洛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对世俗荣誉的淡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三壕:代表远方的思念。
- 细冰、洛水、初雪、嵩高:代表冬日的景象,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 大雅:代表高雅文化。
- 微荣:代表世俗荣誉。
- 寒窗、风地叶萧骚:代表诗人的孤寂感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冰和洛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大雅何由接”中的“大雅”指的是什么? A. 高雅的文化 B. 高雅的音乐 C. 高雅的艺术 D. 高雅的文学
- 诗中“微荣亦已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淡漠? A. 高雅文化 B. 世俗荣誉 C. 自然景物 D. 远方思念
答案: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薛能的《寄河南郑侍郎》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但薛能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世俗荣誉的淡漠。
- 薛能的《寄河南郑侍郎》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薛能的诗更多表达了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对世俗荣誉的淡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薛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薛能诗作的详细鉴赏。